江山比玉——陈子昂中国画品鉴

江山比玉——陈子昂中国画品鉴

活动回顾:http://5bd5.com/article/view-865.html品鉴会时间与地点展览时间:2016年11月25日至12月15日品鉴会时间:2016年11月25日(周五)晚上8:00品鉴会地点:比玉堂艺术馆(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35栋首层)品鉴会介绍策展人:林江...

活动机构:比玉堂
活动时间:2016年11月25日-2016年12月15日
活动地点:比玉堂艺术馆 (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35栋首层)
报名费用:免费
报名人数:5 学员

报名参与   登陆后立即报名,马上 登陆注册
  点击分享

2016/11/5833c1bb206b85483.jpg


活动回顾http://5bd5.com/article/view-865.html

品鉴会时间与地点

展览时间:2016年11月25日至12月15日

品鉴会时间:2016年11月25日(周五)晚上8:00

品鉴会地点:比玉堂艺术馆

(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35栋首层)



品鉴会介绍

策展人:林江山

指导单位:中共广州市海珠区委宣传部、广州市海珠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广东岭南美术院、北京大学文化艺术研究所、香港传统文化交流协会

协办单位: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广州市海珠区美术书法家协会、高剑父纪念馆、南方文交所、皇玛抱趣、墨高美术馆、中国民生银行广州清平支行、观湖楼艺术馆、汉基堂、艺研社

承办单位:比玉堂艺术馆

媒体支持:广州日报、新快报、信息时报、雅昌艺术网、网易艺术、文化参考报艺术周刊(广东省文联)、腾讯大粤艺术、广东美术报、020艺术空间、艺微媒


2016/11/5833c1cb65c447954.jpg

陈子昂

生于广东潮州,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

 

策划出版多套专业学术丛书,在《美术观察》、《美术》等专业核心刊物发表多件作品,出版多本个人绘画作品集。2008年广东电视台播出“陈子昂绘画艺术专题片”。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珠海特区报、澳门商报、广东美术报、华人美术报、文化参考报、创见生活艺术地图、南洋商报、星洲日报等多家海内外媒体介绍和报道。

 

展览:

“净境”——国画精品展”(2011年 珠海市大香山美术馆)

“大自在——国画艺术展” (2012年 广州市鼎宏堂美术馆)

“净境——国画作品展”(2011年 广州六如工房)

“陈子昂、程奇国画展”  (2012年 广东画院美术馆)

“澄心-画境”陈子昂水墨画展(2014年 广州善本堂艺术馆)

陈子昂国画精品展 (2014年 岭南画派纪念馆)

山东国际画廊艺术博览会作品专场展(2015年山东济南)

北京北海公园举办“荷花节”作品专题展(2015年北京)

 

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画集:

《中国当代美术新锐—陈子昂》

《二十一世纪中国中青年美术家—陈子昂》

《中国当代美术家―陈子昂》

《新世纪中国艺术家―陈子昂》

《当代艺术家丛书―陈子昂作品集》

《21世纪中国艺术家丛书——陈子昂中国画作品集》

《当代中国艺术家丛书——陈子昂中国画作品集》


写意绘画创作一席谈(节选)

文/陈子昂

2016/11/5833c2496d6d55427.jpg


到艺术,我钟情于东方的文化和艺术,理所当然也体现在我的绘画创作母题中。自身所处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以及多年来在绘画创作探索中的体会,令我自省到文化对于创作的深刻影响及其强大动力。

2016/11/5833c25969eca3059.jpg

      在创作中,我偏爱以荷花作为绘画表现的题材,不仅因荷花是佛教中的神圣象征,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荷花也寄寓了优秀的人文精神,成为人们对美好心灵的深切期许,如《爱莲者说》所云:“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这在当今也更加体现出其特殊、崇高的精神价值。

2016/11/5833c279ed5e24470.jpg


我有意识地选择荷花作为创作母题,其一,暗合我的血脉和气质;其二,作为表达情感形象的切入点,用荷花这种独特的载体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展开对绘画无限可能性的探索,尝试从国画水墨的韵味吸取养分,同时又大胆重构传统图式,古为今用但不为其役。

2016/11/5833c282b47145123.jpg


  技法的探索与题材的表现,在我的写意画创作来说,是希望画作能传递比较丰富的内涵和信息,是畅神,是澄怀忘像的心灵观照。荷花不仅寓意吉祥,更象征了超凡脱俗的精神净境。重视笔墨,师法造化,在写意中抒发胸臆,以荷花之净雅做耐人寻味、引人遐思之神驰。力图给人以视觉与心灵的触动,让画中的情境将人的思绪带到远方,那里没有红尘的喧嚣,那里是心灵的净地。

 传统画法的概念化、程式化的套路,其画面所展现的气象、内涵、图式审美、信息与温度,今时今世,已不足表达当代人的内心,古今思维在不同的时空与节奏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欣赏归欣赏,我们怎能照搬古人的传统图式来创作?所以,对传统文人写意画构图模式的重构,在我看来是一种有意识的扬弃与反思,也是一种理性思考后的探索,发乎于心,自然而然。


      探索是艺术生命成长的必然途径,重构也并不等于破坏。作品的生命和价值不仅在创作过程中,更体现在创作后观众的解读中,突破语境的屏障,才能令观众读懂并欣赏作品,一味模仿,不思进取,照搬古人图式是逃避现实,这才是真正的放弃,放弃了关注当下,放弃了真实的精神。

 

2016/11/5833c2c315e113804.jpg

好作品应给观赏者带来触动,通俗地讲是“有感觉”,不论观众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的普罗大众,人的内心情感一定是有共性的,而这也要求艺术家不能一味地排他,要虚心地从文化中寻根,遵循合乎艺术基本规律的“共性”。


      在掌握了基本的技术之后,观念上的解放显得无比的重要,其实天地很宽,出入自由,无滞无碍。画形亦写意,创作要求突破,当从写心、写情来探索,观照时代,关心当下,从生活中获得感悟,写千百年来人类共有的情感,这便是“共性”。

2016/11/5833c2f9bce7f8669.jpg

  说到共性,必然要照应个性,这两者在艺术中缺一不可。自魏晋时期有社会地位、有文化修养的士大夫加入到绘画这个行列后,画匠的地位得以提升,画家的素养也更加能体现出时代的人文精神。而今之画者,也应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既要有良好的功底,更要保持绘画语言的生动,一味摹古势必导致思想的僵化,这是创作之忌。“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已觉祖师低一着,纷纷法嗣复何为?”王若虚的这首诗,能给艺术上的因陈守旧、墨守成规者以当头棒喝,艺术本来就没有什么清规戒律,世人又何必作茧自缚?艺术个性应该突破旧的藩篱,探索创作的新天地。


      共性与个性并不矛盾,创作可以在具有共性的文化母题中探索,并且在传统图式的重构中施展个性和创造力,这便是顾恺之所提出的,绘画作品须把文学修养、哲学意味、理性精神熔于一炉。只有同时具备“个性”和“共性”的作品,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


更多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