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社丹青•广州梅社社长作品展3月27日15:30在珠江美术馆开幕

梅社丹青•广州梅社社长作品展3月27日15:30在珠江美术馆开幕

主办单位:岭南画派纪念馆、珠江美术馆、广州梅社协办单位:梅社书画院展览地点:珠江美术馆    展览地址:广州海珠区赤岗北路珠江帝景苑灏景轩A座首层展览时间:2017年3月27日—4月20日开幕时间:2017年3月27日15:30咨询热线:020-62383999/62383066...

活动机构:呀呀画坊
活动时间:2017年03月27日-2017年04月20日
活动地点:珠江美术馆 广州海珠区赤岗北路珠江帝景苑灏景轩A座首层
报名费用:免费
报名人数:3 学员

报名参与   登陆后立即报名,马上 登陆注册
  点击分享

2017/03/58d5dfaf51f411898.jpg

主办单位:岭南画派纪念馆、珠江美术馆、广州梅社

协办单位:梅社书画院

展览地点:珠江美术馆    

展览地址:广州海珠区赤岗北路珠江帝景苑灏景轩A座首层

展览时间:2017年3月27日—4月20日

开幕时间:2017年3月27日15:30

咨询热线:020-62383999/62383066


前言一

文/潘崇贤(广州三元宫管委会主任,广州市道教协会会长,纯阳观住持,广州梅社董事长)

“梅社”是于1928年由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等文化名人在广州道教纯阳观成立的文化艺术社团,为岭南画派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梅社”现由陈永锵、卢延光、方楚雄、李劲堃、李伟铭、方土、张森霖七位岭南画家重组,群英荟萃,“梅社”所特有的历史底蕴和今天的影响力、号召力,可说是中国艺术界绝无仅有的珍贵财富,也是现今岭南地区不可多得的、纯粹而优秀的学术和艺术团体。


恢复成立数年来,“梅社”的发展一直得到了诸多上级单位的支持和群众的厚爱,组织举办了多次大、小型不等的文化活动,2016年3月25日,由“梅社”具体承办的一次全国性的名家梅花作品展:“梅社风雅——全国中国画名家梅花作品邀请展”暨“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画座谈会”,并在展前开展了“从化访梅写生”等一系列的雅集。画展及座谈会在岭南画派纪念馆、梅社书画院、广州艺术博物院同步举行,这既是一次以梅花为主题的大型学术展览活动,也是一次道家思想与丹青艺术的精妙结合。是“梅社”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对全国艺坛均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大型文化展览。


此外,在七位“梅社”成员的领导下,“梅社”又在百年前梅社结集的原址——广州道教纯阳观重建了“梅社书画院”。至今,“梅社书画院”亦是人才济济,近年已组织举办了三十余次高水平、高质量的艺术展览,为提高社会大众的精神生活、建设文明社会作出了丰厚的贡献。


新“梅社”的成员,是“梅社”的传人,也是岭南文化的传人。本次“梅社丹青——国画作品展览”,体现着当今“梅社”的实力和创作高度,也是岭南优秀文化的一次代表性呈现,是我们传承中国绘画与道家文化的精髓,上接古贤之真气,引领未来之新风的至诚善愿。


作品欣赏

陈永锵  花气袭人  138×70cm  2016年


陈永锵  行云流水 139×69cm 2016年


前言二

文/陈永锵(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广州梅社社长)

“梅社”缘起于岭南画派祖师居巢、居廉,1928年由首任社长、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携高奇峰、陈树人等广东文化先贤创建,距今已逾整整八十九载。近百年来,江山兴废、文脉飘零,“梅社”与国运屡历浮沉。今逢盛世,风流继起,在上级指导单位、广州道教纯阳观住持潘崇贤道长的大力推动和社会大众的支持下,“梅社”得天时地利人和,重光于世,实是岭南文化的一大幸事、一大美事。


“梅社”创立在道教宝地纯阳观,与道家有着天生的殊胜因缘。我等亦对道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缘分。历代以来,早有无数艺术之路上的“行者”学习、倾心、得益于道家思想。“道”一直是深深印刻在中华民族千千万万人心中的灵魂信仰,“得道”代表着最玄妙的艺术和人生境界,而“文以载道”“艺以载道”,则更是中华文化熏陶下的艺术家们特有的追求。“梅社”之所以命名为“梅社”,是因为“梅社”成立之初,当年的创办者曾在纯阳观遍植梅花,以梅花吟诗雅集。梅花是中国人的国花,道教是中国人的国教,国画是中国人的国粹,我们理应继承古圣先贤的精神、信仰和道德,立心为世界奉献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大道就在眼前”,对于艺术家们来说,也不必舍近求远,大可借艺修心,艺术是充满个性风情和生命自由精神的,这正和道家生生不息、道法自然的宗旨不谋而合。相信每一个有志于学的从艺者,都能在包罗万有的大道中,返璞归真,悟出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之道,“知得一,而万事毕矣。”


本次的展览,是我们七位“梅社”后继者的第一次集体展览,其中,有我们对大道与艺术创作结合的理解、探索和文化传承的满腔诚意。子曰:“绘事后素”,愿我们的作品和经验,能为普罗大众和一代代艺术道路上的“修行者”带来启发,以艺术的纷纭妙色,呈现大道的清静自然,显扬心地的光明境界。


卢延光  鲍照诗意图 130×66cm 卢延光


 卢延光  南朝沈约诗意 132×66cm 2009年


广州梅社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自魏晋以来,文人墨客就有雅集结社修禊之风。著名的《兰亭序》《滕王阁序》等就是在其诗酒翰墨、风流雅兴中创作出来而流传千古的。据考,古人们结社并非今人们那样有什么组织与衔头,他们或因志趣相投、翰墨因缘而聚,或因惠风和畅、胜地仙阁而约,或因三五知己、对酒当歌而汇。总之,旨在风流雅韵,松散而集,尽兴而归。


漱珠岗也因特有的地理历史环境,汉宋以来,曾为杨孚、崔与之等名仕雅聚之所。清道光年间,得两广总督阮元资助,天文学家李明彻祖师开山建立纯阳观以来,岗上松梅辉映、奇石流光、得仙家之气。为苏六朋、居巢、居廉及其弟子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文人墨客所钟爱,提供了一个可创作、交流之所,所以便有了“梅社”。于是,纯阳观之“梅社”便成为岭南画派在广州最早的发祥地。


然而,“梅社”从来就不是一个严密的组织机构,而是一群杰出的诗书画家们结社雅集的名号。因岗上每逢腊月前后,广植之梅花盛开,诗书画家们在此写梅花画谱、题诗咏梅、交流展出,信众前往参观者也络绎不绝,成了羊城的一道风景。故此,雅集之所起了一个雅号,便称“梅社”。所以,我们当记得“梅社”的精神就是——艺术家们的雅聚、创作、交流,同时这也是合乎道家顺其自然的法理的。


方楚雄  农家秋仔 180×48cm 2016年


方楚雄  雄风鸣春 180×48cm 2016年


惜乎近百年以来,中国历史社会环境屡经动荡不安之世,又历十年浩劫,昔日的文化宝地几乎荡然无存,梅林亦一度消失无踪,徒留下如烟往事,引人怀念不已。然而,“梅社”虽然在岭南文化的历史里沉睡了大半个世纪,但“梅社”的精神,那一段惊鸿一现的文化记忆,却仍然在知悉当年历史的人们心中充满感情。


时间迈入了新世纪的今天,“梅社”作为岭南画派发源地和岭南地区具有独特历史地位的文化胜地,再次受到了当今文化艺术界诸多名家的重视和广泛关注。人心所向,在社会多方力量,包括道教协会、画坛名家、商界热心人士等为数众多的仁人志士的通力合作、共同推动下,“梅社”在百年沧桑之后终于以更富有生机的面貌重现于人间。


重建后的“梅社”,由当今中国六位艺坛德艺双馨的重量级名家:陈永锵、卢延光、方楚雄、李劲堃、方土、李伟铭组成领导团队,张森霖担任社长助理兼秘书长。主要领导掌舵“梅社”的各种活动,其中陈永锵成为继第一任社长高剑父之后的第二任“梅社”社长,在数位老师的领导下,“梅社”的精神无疑将会重新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发扬。这可谓是近年南方文化界的一大幸事,一大美事!


“梅社”重建以后,将秉持先贤自然、纯粹、亲民的学术精神,以及道家道法自然的宗旨,在当今人心浮躁功利的社会、艺坛中独树一面旗帜,探索一种新的文化社团模式。“梅社”将善用这个集体的文化号召力,积极推动社会各种有价值的文化建设项目、艺术活动及慈善公益等。


李劲堃  雁荡山写生之一 63×42cm 2010年


李劲堃  雁荡山写生之二 63×42cm 2012年


同时亦将重新发扬“梅社”前贤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的方式,寓文化的创作建设于雅集郊游式的交流活动中,营造开放的交流环境,大雅不工,在自然的环境里,自由自在地创作、交流、分享,让所有参与者,画家、学者、文人、艺术爱好者、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互相提供土壤和吸收养分,得到精神上的共同成长和丰收。


最早的“梅社”成立于道教纯阳观,与道家文化可谓渊源甚深。法于自然将是“梅社”古今一脉相承的宗旨,也是“梅社”的灵气所在。大道无形,君子不器,“梅社”将打破人们心中认定的严肃理性的学术团体形象,创造一个更随性,更富有生命力、吸引力、凝聚力的社团。“梅社”固然是一个团体,一个组织,但“梅社”既可以有为,积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也可以无为,单纯地进行纯粹的艺术交流;更可以无不为,在社会任何值得支持的文化项目乃至慈善公益上出一分助力,在社会需要的方方面面,利益普罗大众,以一片赤子之心和丰厚成绩向先师大德们致敬。


在六位名家大师的引领和社会众多关注文化艺术发展的热心人士、文化组织的支持下,“梅社”必将青出于蓝,开花结果,成为南方乃至中国文化艺术界一枝独秀的文化符号。在中国文化的建设、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国家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路上作出贡献。


李伟铭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38×34.5cm 2016年


2017/03/58d5e1ee302148420.jpg

李伟铭 闲人多福 138×34.5cm 2016年


方土 春光 35×139cm 2011年


 方土 传家有道  34×136cm 2011年


张森霖 冰雪传奇 138×34cm 2016年


张森霖 清水出芙蓉 138×69cm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