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非西非北、是对中心的二次否定
就像一场寻找隐含意义和替代性身份认同的密谋
从潜伏、消失、到重新发现
作为一种共识的“南北相对”通常将北方视作想象的中心,是支配力量和权力的所在,南方则是边缘化、流离失所的。在一幅不对称的地图上,南方松散地聚集在感知边界的周围。这种微妙的心理地理学或地缘政治学想象,导致了另一种自相矛盾的结果:东西对立与南北相对几乎成为完全等价的东西,这种组织世界的方式令人陷入两极对立和垂直分隔的状态:西方是现代的且无处不在的,东方则是不受时间限制而遥远的。将孤立的南和东重新组合为“东南”既是一个特例,也可能是一种创造性的双重否定:它非北非西,是对中心的二次否定。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心理状态会生成其独特的观察和理解地域性的方式,展览“东南偏南。一个平面的延展”即定位于此。展览以尖锐果断的立场,透过物质性和交互性的棱镜,探讨艺术家自发性和自发项目的丰富谱系。展览呈现的作品围绕“东南”这一中心修辞来解读当今世界。东南亚和东南欧的社会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地影响着这些地区的艺术生产;与此同时,这种艺术环境所孕育出的某些杰出思想,也提出了一些可能会影响全球社会政策的问题,例如历史解读、档案运用和记忆整录的重要性等。
将东南亚和东南欧两个特定实体置于同一展览之中,为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就像一场寻找隐含意义和替代性身份认同的密谋。展览围绕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坐标展开,历史猜想与生活故事结合,条件美学与必然性交织,混合着未来想象的现实可能,从潜伏、消失到重新发现的转变等。
“东南偏南。一个平面的延展”概念源自2015年3月在香港奥沙艺术基金会举办的“东南偏南”展览。地处中国东南角的广东时代美术馆亦参与到有关“东南”的地缘想象和地理政治含义的调停之中。来自东南亚和东南欧的艺术家们聚集于此,共同创造出一种能够转化和激活“东南”这一独特结构的展览体验,他们的彼此呼应和关联将引发新的共鸣。为了对原有的展览结构有所延伸,本次展览拓展了作品的范围,加入了两位来自珠三角的艺术家。
策展人
帕特里克·D·弗洛斯(Patrick D. Flores菲律宾)
安卡·伟罗娜·米胡莱特(Anca Verona Mihuleţ罗马尼亚)
参展艺术家
艺术劳工(Art Labor,越南)、皮奥‧阿巴德(Pio Abad,菲律宾)、frombandungtoberlin.com(跨国团体)、庄·卡逊(Jon Cuyson,菲律宾)、万·蒂(Maung Day,缅甸)、尼尔巴·古雷斯(Nilbar Güreş,土耳其)、夏迪亚·努亚·哈特达达(Ahdiyat Nur Hartata,印度尼西亚)、马扎·霍多森斯克(Maja Hodošček,斯洛文尼亚)、安娜·胡什曼(Ana Hušman,克罗地亚)、伊萨·庄松(Eisa Jocson,菲律宾)、塞拉·卡马里克(Šejla Kamerić,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李景湖(中国)、达利博尔·马丁尼斯(Dalibor Martinis,克罗地亚)、塞巴斯蒂安·穆尔多万(Sebastian Moldovan,罗马尼亚)、杰括瓦·尼坦隆(Jakrawal Nilthamrong,泰国)、艾米利亚·帕帕菲利普(Aemilia Papaphilipou,希腊)、利亚·佩尔若斯(Lia Perjovschi,罗马尼亚)、拉卢卡·珀帕(Raluca Popa,罗马尼亚)、马克·塔迪克(Marko Tadić,克罗地亚)、普拉迪普·塔拉华达(Pradeep Thalawatta,斯里兰卡)、情景剧研究局(The Bureau ofMelodramatic Research,罗马尼亚)、萨萨·塔坎克(Saša Tkačenko,塞尔维亚)、里诺·胡图克(Lyno Vuth,柬埔寨)、周滔(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