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 | 俊逸山川——何俊华山水画展
中山银座美术馆现当代文化名人书画专题展览(之三)
《俊逸山川——何俊华山水画展》
展览时间:2017年5月28日至6月8日
展览地址:中山银座美术馆(凯茵新城A04区雅豪坊D60-63号二楼)
座谈会时间:5月28日上午10:30
展览不设开幕式,敬请各方同好光临指导!
主办单位
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
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
广东岭南美术院
刘斯奋艺术研究中心
中山市湖北恩施商会
澳门银座文化活动策划有限公司
中山市银座美术馆
何俊华
广东省兴宁市人,1962年生于广州,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硕士。现任中国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关爱艺术家公益促进会主席、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直机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委员、广东省青联常委、广东理工学院客座教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精英会顾问、湛江市青年书画家协会艺术顾问、阳江市青年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广东省梅州画院特聘画家、广东岭南画院特聘画家、广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
2006年荣获广东省企业文化建设十大杰出人物称号;2007年荣获广东当代十大最具发展潜力书画家称号;2009年被中国收藏鉴赏家协会评为中国当代最具收藏价值品牌国画家;2010年被中国美术家学会、中国书画鉴藏中心、中国书画鉴定委员会授予当代岭南书画新八家;2011年被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青年联合会评为优秀青年委员;2012年被广东省社会组织总会推举为广东省社会组织总会常务副会长;2013年11月被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委任为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副主任委员、同月被团省委聘为广东省青少年宫顾问;2014年被广州新快报评为2013年度岭南画坛十大风云人物之一;2014年12月被中国精英会评选为年度十大杰出贡献奖。
上世纪80年代:师从关山月、黎雄才、陈金章。代表作有《瑶家青山外》、《金沙江新貌》、《万山红遍》、《长征路上》、《明月松间照》、《川藏公路》、《一帆风顺》、《山高水长》等。出版有《何俊华画集》、《何俊华青山绿水画选》、《何俊华山水画集》等多本画册。画家数据在《人民日报》人民网、《羊城晚报》金羊网、《广州日报》大洋网等各大网站均有详细报导及转载。作品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委、市政府、广东画院、广东美术馆、广东科学馆、刘海粟纪念馆、广州档案局、梅州画院、中山美术馆、顺德美术馆、肇庆美术馆、江门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何俊华的山水探求
许钦松
何俊华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质的山水画家,在他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已显露出他的实力并引起同行们的关注。
《春晓》
209cm×124cm
《黄山晨曦 》
96cmX180cm
《秋声》
222cm×194cm
生活中的何俊华诚实热情,机敏活跃,艺术中的何俊华却是执着、矜持而稳重,这种种看似不相及的特质集结在何俊华的身上,形成了这一个有个性的活脱脱的何俊华。
《革命路上》
182cmX144cm
《积翠》
68cm×136cm
深受岭南文化陶冶的何俊华,在他的师承基因和生命基因中确实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岭南文化情结。因此他的山水画在精神气质和表述方式上明显是岭南一脉分派出来的。然而他心中崇尚的仍然是山的雄伟高耸那种伟力的直接力量,他营造一种直观的永恒,让观众直面自然本体去解读他的情思,还一种畅达的不须多言的山水情怀。他往往采用峡江行舟翠谷松风一类的图式反复地在诉说他的衷情,借助这类题材不断地进行笔墨的磨练,笔墨的表达尤重心灵感动与外物形质相交的一种感发作用,让深藏的意蕴从里层走出穿过莫测多端的墨色显露出来,陪伴着一种灵气折射出画家独特的感受方式和精神追求。
《金沙江》
212cm×193cm
《明月松间照》
137cm×69cm
诚然,峡江行舟翠谷松风的图式因其被普遍采用而缺乏视觉刺激,何俊华注重的是内在追求而非题材本身,他在峻峭的山形结构的披麻皴中,辅以一种灵动而温情滋润的墨气沉浸其中,还山之形有一种亲和感,保持着岭南山水秀润的特质,把雄与秀结合起来,给人以俊秀华滋的感觉。何俊华的探求显得格外谨慎,任何新的表现,都不伤害传统水墨的基本表现特征,固守着他心目中的传统基底和边界,不追求表面的冲击力而趋向内秀的收敛,在材质和传统的基本特征的层面上力求作深度的开挖。他一方面对现代都市生活以及一切当代艺术极为关注,另方面在书斋的那种私密性的水墨探索中,却表现出一种挥之不去的有万般眷恋的“传统情结”。
《群山春晓》
136cm×68cm
信峰》
136cm×68cm
何俊华对水墨语言的掌握和发挥显得极有分寸,很具厚重感。他的激情的奔涌意志的张力尽情地统摄在厚重之中。在厚重中显示力量,在厚重中升华情感。众所周知,水墨语言在中国画中是一个难点和关键点,对它的把握尤难,许多画家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为此而作不懈努力.对它的把握之难在于:不够则生,过之则滥。水墨语言有其先天(即艺术共同体成员认同)的既定状态,各位画家在各大自调用和临场发挥中发生了相异的意外之趣,这种趣味性让习俗的既定的水墨语言灵动起来,产生了别样的新鲜感。当然,这种异化的分寸把握尤为困难,过火了会让欣赏者产生另外的排斥性,过于稳定则缺乏冲撞力而趋于平庸。水墨语言应融会在整体表述中而成为一种知识形式,否则便会陷入一种表面的花样翻新,让偶发的漫无边际的任意流淌沦为浅层的“玩弄”。可以看出,何俊华在这方面下了许多的苦功,显示出他在这方面的成熟。
《峡江晨曦》
138cm×69cm
《万山红遍》
213cmX97cm
何俊华采用的探求是一种渐修的方式,在渐个的长期磨炼中希望出现顿悟。斩修是道之锤炼,相伴着寂寞和静思,顿悟是观念的突变,是思想的升华。他在几近静止的“孵化”中守候着蜕变的破壳,犹如地火运行于火山之下积蓄能量等待火山之喷发。
《长江行》
360cm×146cm×3
《峡江扬帆》
95cm×180cm
也许,我们有理由希冀他作更大胆的探求,在发展的多度取向中寻求多种可能性,在完成技法的承接性中向独创性作更迅猛的冲刺。独创性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顺手可得的路边野花,它是物与力相作用的钻石,是艺术家的综合因素在突变中的异化。独创性是指无所傍依的独特处理方式和表达方式,是与法度门户脱钩后的一种异化进程。我们也有理由希冀他能把自身的语言方式放置在当代的潮流之中作种种变革和调整,注入当代的精神关怀作更为自由的抉择和果敢的探求,不在守成处远望,而应在当代的视野中奔跑。
《初秋》
136cm×68cm
《山高水长》
138cm×68cm
《长江清晓图》
138cm×69cm
《黄山日出》
200cm×10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