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间:吴武彬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8年6月27日-7月6日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1号厅(昌岗校区)(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广州美术学院离退休办公室
何为生命,何为非生命?生命和非生命的界线究竟在哪?
如果说生命和非生命都由同样的粒子组成,那么生命就是这些粒子的某种特殊组合状态。
在量子力学的科普读物中,意识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能否理解为万物皆有意识,也应能相通相知,可我们能与水、树和石头相通相知吗?
佛家说要放下,要去除我执,讲四大皆空。这是不是说,人与万物不相通是因为人类的自迷,而我们引以为傲的智慧是否真的成了我们感知天地的障碍?但不管如何,我们对天地的认知肯定还是在深入拓展的。
在各种宗教和文化中,我们都把人类放在天地间极其重要的位置。可我认为,生命在宇宙中的出现可能只是一种偶然的偏差。人类于天地不一定具有多大的意义,更别说是正面的意义了。
我们常说,变是绝对的,这可能是站在生命的角度说的,因为变是相对于生命过程而存在的“绝对”现象。可对于无始无终的永恒,变只是短暂而相对的。
我们知道,天地之变常以亿万年计,生物之变又以千万年计,文明之变却以千百年计,而人生之变仅以数十年计,人生究竟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人与天地,从时间的长度和体量的大小来看,就很难让人相信人有多大的存在意义。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也好、太阳系也好,都无足轻重,更何况在地球上小如蝼蚁的人类,更是微不足道。
既然人类是这么微不足道,人类以自我为中心或自命天子所产生的文化还属真理的范畴吗?
我常想,佛、魔其实是同体的,无魔便无佛。这是老子说的“二”的状态。灭了佛才能归一,归一后才能上升至道。道应是无善无恶、无美无丑,是永恒。而人类却有美丑善恶,生老病死,这是因为人是在“三”之后的万物之一,是脱离永恒状态下的变异过程。人或许可感知一、二、三和道的境界,可永远不可能真的到达那个层面,因为那里无人无物、非人非物。所以我想,人行人道、物行物道、天行天道、各安其道,即相通,又不相混;既相离,又不相绝。这才是天地之正道。
在我国的文化中,崇尚的是不偏不倚、不急不躁、顺应自然,这或许真的是人类生存的真谛。
人们常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却常感慨;天地悠悠,各在其位;一切都是那么精准,一切都是那么合时合序,一切都是必然而然。天地间,大到暗能量、暗物质和可知物质的相为一体,小到DNA的精密组合都是那么精准无误,纵有些许偏离,似乎也在安排之中。这不由让我感到有某种完全超乎我们想象的智慧和能量的存在。或许人类的存在和作用都已被安排好了。因此,无需焦虑,无需杞人忧天,也无需妄自菲薄。平常心、尽全力、完此生、了此命,或许这就够了。
我是一个视觉艺术家,似乎对视觉语言有某些感知,我想尽己之力把上苍赋予我的这点能力体现出来。若有幸能做到,我想也就不枉此生了。
视觉语言不是现实世界的各种物象,也不是点、线、面和色彩,它们都只是各种各样的可视元素。视觉语言是它们之间细微而精密的相互关系,无抽象具象之分。这或许就像构成生命的粒子一样,只有某种特定的组合才能形成生命,这些视觉符号也只有在特定的关系中才具有完整的语言特性,作品才有生命力。
或许每个艺术家会因个人的性格和经历不同,对生命的感悟和兴趣点有所不同。我更喜欢回到内心深处,那里似乎有一种悠悠天地间无限的孤寂和苍凉之感,我不知这是从哪里来的,或许它是源于体内粒子的集体意识或是DNA中留下的人类早期面对洪荒时代的记忆,又或者是我不幸童年刻下的痕迹。总之,这是我挥之不去、常年相伴的东西。面对这些,随着人生的经历和认知的提升,我似乎不像以前那样的无奈和悲凉。尤其在我进入创作状态时,这似乎还是一种诱人的审美体验,有一种能把内心最深沉的地方打开的快感。我真希望我能够运用视觉语言,把它完全表达出来。
这次展览的这些画,是我在这一探索过程中留下的痕迹,虽也成型,可对视觉语言的掌握或许还差之甚远,更谈不上多高的技巧。我希望最终能达到返朴归真、自然而然、里外一体、不多余、不累赘。可见在我面前之路还远矣!
吴武彬
2018年
写于江边画室
吴武彬
1954年生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2年广州美术学院本科学士毕业
1985年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
1991—1992年美国拉斯维加斯访问学者
1993年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