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形象:袁浩、张文作品展
开幕时间:2018年7月14日(星期六) 15:00
展览时间:2018年7月14日-7月27日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1号厅、2号厅(昌岗校区,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广州美术学院离退休办公室
前言
“时代形象”是指艺术家所塑造和反映的是某个时代人物或风景的典型性形象。我们以此作为标题来对应袁浩、张文伉俪的作品,正是要表明他们的艺术创作与社会时代进程之间的紧密关系。
袁浩先生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曾任教于中南美专以及后来的广州美术学院,并于1955—1957年被选派到由中央美院和文化部联合主办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深造。
可以说,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苏派油画和造型系统在中国的发展。当然,他的作品又无不与新中国的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相关联。他的代表作《长江黎明》《壮志凌云》等就非常鲜明地反映了那个火热年代的人们的精神面貌,并表现出作者在细节描绘以及氛围营造方面的独特创造。
其中《壮志凌云》作为我们美术馆的馆藏还参加了去年备受瞩目的“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袁浩先生上世纪80年代译介过印象派画家,老年长期居住在美国,并于多国游历,画面逐渐具有了一些异域色彩,呈现出多元因素融汇的新面向。
张文女士亦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之后执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系。她在绘画方面的探索并没有中断,我们馆还藏有她1957年临摹苏联人物油画的作品。当然,她更多描绘的是风景花卉。其画风清爽明丽,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她还在磨漆画方面进行过钻研,能够较好地结合材质的特点传达出别具一格的意境。
袁浩先生、张文女士都是我们学校早期建设中的教师,袁浩先生还担任过油画系主任,他们为学院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些年来,我们美术馆特别强调对于本校艺术家个案和现象的历史梳理和呈现,通过对袁浩、张文作品的回顾,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与广州美术学院早期历史相关的艺术家创作的状况。他们不但以作品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以作品见证了某一段美术教育的历史。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8年7月
艺术家简介
袁浩,生于1930年7月10日, 195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攻读油画, 接受徐悲鸿、吴作人等艺术大家的教导,毕业后一直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曾任绘画系主任、油画系主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油画会理事,1984年兼任职大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美术人才。
1955-1957年考入文化部与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主教的油画研究班并任班长。油画技巧、艺术修养、创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此基础上完成的毕业创作《长江的黎明》,讴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被国家多次印刷发行,原作现收藏于中央美术学院。
多年来,创作了大量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国外美术展览,其中作品分别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收藏,众多作品如《壮志凌云》《女归侨》《颗粒归仓》《披荆斩棘》《建桥工人》《大队谷场》《大庆之晨》等等被印刷发行。
作者还致力环境艺术及大型壁画设计与制作,关注中外艺术交流工作,组织中外艺术家学术交流,翻译国外美术传记、技法等著作,数次赴美国讲学、示范、举办个人画展,受到好评。
张文 (1935—2018),年幼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后转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著名的油画家董希文,打下了坚实的写实主义绘画基础。
195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后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系,副教授,担任专业课装饰画及绘画基础课教学。
1959年于中央工艺美院研究班进修两年,师从著名工艺美术家常莎娜,回广州后任教装饰画及绘画基础课程,编写水粉、丙烯、图案写生等技法教材。
张文的创作多为水彩、水粉、丙烯、油画、磨漆画。多次参加全国及国外美术展。其中磨漆画《绣球花》参加全国首层磨漆画展获优秀奖,并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展出。
作者热衷于画风景、花卉等,经常出国内外写生、展出。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会员、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油画家、广东漆画家协会会员。
部分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