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黎雄才课徒稿原作展

天道酬勤——黎雄才课徒稿原作展

天道酬勤——黎雄才课徒稿原作展主       办: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协       办:广东省关山月艺术基金会展览时间:2019年4月 29日~5月31日       &nbs...

活动机构:广州美术学院
活动时间:2019年04月29日-2019年05月31日
活动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 E栋6楼中国画学院 (岭南中国画实验教学中心展厅)
报名费用:免费
报名人数:2 学员

报名参与   登陆后立即报名,马上 登陆注册
  点击分享

天道酬勤——黎雄才课徒稿原作展


2019/05/5cd3eb2b631db5166.jpg


主       办: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协       办:广东省关山月艺术基金会

展览时间:2019年4月 29日~5月31日 


               (逢周三对外开放,节假日除外)


开放时间:上午 9:00~12:00


前言


2019/05/5cd3eb3ca5e481000.jpg

1962年冬,黎雄才在三年级山水科教室示范


       1957年春,关山月先生代表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出席了文化部艺术教育司召开的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他与潘天寿等国画家一起在会上呼吁:恢复“中国画”的称号,实行分科教学的倡议,得到文化部艺术教育司的领导和同行们的支持。


       虽然确立中国画与西画的分科教学,但中国画学院体制的教学体系仍未建立,如何进行有效而又符合当时文艺思想的中国画教学?如何对接传统又承接当下?临摹与写生之间如何转换等问题,急需当时全国从事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画家以及美术院校从事该专业方向教学的教师解决。


       在美术院校的中国山水画教学中,面对的是大多数初次接触中国画的学子,《芥子园画谱》的功用就是直接通过对传统程式化语言的临习与研究,快速掌握传统而规范的“笔性”词汇与传统造型门径,经过一段时间的临习后便可以直接阅读与学习明清的绘画作品。但面对现实生机盎然的景物,如何杜绝因为使用程式化语言致使创作“蜕变”成一幅古画,而将中国画新的表现形式转换成可持续的具有鲜活形象的教材,并将从生活中寻找到新的造型方法与表现技术转化为一种新的传统。


2019/05/5cd3eb5a68b266647.jpg

黎雄才先生1962年3月在海南岛速写


       黎雄才先生正是有感于国内这种山水画的教学困局,身体力行地以传统规范、极具严谨的笔墨技法,按树木、山石、流水烟云写生等三类,亲自绘制了一批山水画入门的教学示范作品。在八十年代经陈金章、林丰俗、单剑锋编辑整理,从众多的示范作品中精选出三百多幅,由岭南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这是继《芥子园画谱》之后最为实用的山水画教材——《黎雄才树石画谱》。陈金章老师继而把黎雄才先生这套画谱用于中国画系山水画教学当中并一直延续至今。后来出于对教学的需要,黎雄才先生将画谱中的一部分原作捐献给了中国画系(中国画学院前身),补充了原作观摩教学的需要。


       黎雄才先生画谱所呈现出生动而鲜活的自然姿态,尤其是对树木的学习要求,都表明了山水画的入门重点是对“笔法”的关注。明清程式中的既定结体已被画谱鲜活的姿态所取代,而对宋画的研究与学习是黎雄才先生乃至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专业的主要教学方向。


2019/05/5cd3eb71501e79482.jpg

黎雄才先生创作中 1961年


       黎雄才先生要求对宋画的学习必须从树、石开始打基础,有了大量的摹写积累与文本阅读才能把宋画的意境、笔法以及观物的感悟融入到写生当中,这是一种从生疏到熟悉的理性“沉滤”过程,是下笔需有“理法”淬炼的必经之路。从树、石的写生中体悟到宋人绘画的笔法(不是墨法)与精神,并从中领悟到宋人“造境”的景物挪移法则,因此画中才有古朴、耐人寻味的笔意与境界。


       黎雄才先生对山水画的学习入门要求中,非常重视“笔法”的掌握,“画树多是笔笔见笔,无皴擦点染可藏”。正是通过对用笔正、转、顺、逆、挑、压等动作的反复练习,在此过程中领会行笔浑厚全凭腕力的要义,线条变化全靠手指间的“小动作”实现;表现石质用笔转折如斧凿刀劈,中、侧、逆锋并施;而且干脆果断、生动而毫无拖泥带水之滞;表现林木树梢用笔扭动间弹性充满,妙处是用笔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般而绝无生硬接续的过渡,极具细节的观赏性。因此初学者在临习之前都必须对黎雄才先生的画谱进行充分的技术分析与笔法解读,而在解读的过程中也逐渐接纳与明确了《黎雄才树石画谱》的美学意义,体会中国画学院在山水画教学中对宋画精神境界的追求和扎实而严谨造型能力的培养。


       写生对一树一石的入手研究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学生对客观事物必须做到“体察精微,笔无妄下”,遥接宋代“状物精微”的理学观物态度以及多次临摹后所形成的惯性。黎雄才先生经常谈到学山水要坚持外出写生,通过临摹、写生的实践印证,才能在创作上有所成就;要反复在自然中去体会生活之真,在“造境”与“悟境”之间淬炼自己对“美”的感悟与对“形”的把握。


       黎雄才先生早期在高剑父先生门下经过“登楼拔梯”式的临仿宋人画稿,对传统理法的研究已超乎常人;而东瀛求学所得使得他同时受到西方教育的间接影响,因此在对规范的范本进行深入研究与在写生方面的反复淬炼,继而直接地进入到一般人难以达到的“艺术的生活状态”,或许高剑父那首“六法争如万化工,写生终竟胜盲从,秋山瘦入云林画,几树残枝几点红”更加明确了黎雄才先生以造化为师胜过盲目模仿古人的信念,故而十分重视实地写生的实践所得。从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开始,黎雄才先生由川渝到西北的近十多年行万里路长途旅行写生,为其夯实了从范本理解到现实印证的教学之径与自修之途。写生作品具有非常鲜活的现场感,观察细微深入但并不盲从于现场的自然地理状态再现,也不会用程式化的笔墨语言去“背诵”古意的萧疏意境。


2019/05/5cd3eb81f2aa95770.jpg

黎雄才先生 1950年摄于珠江口外


       黎雄才先生对写生的理解是:“写生一方面是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培养自己的表现力,即按各种对象去寻求不同的表现方法,这也是创作的过程。”


       读他的写生作品,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感人的艺术魅力扑面而来。


       为了更好地理解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教学的艺术取向与审美特色,以及对基础教学的重视;尤其是在当下印刷品泛滥而质量又良莠不齐的环境下,学生缺乏对原作细品慢读与对微妙把握的耐性,中国画学院从这个学期开始将本院的藏品中精选出对教学有帮助的作品、课徒稿,以系列展的形式陆续展出,希望能够培养同学们更好地“解读”原作的能力,并且对课徒稿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有新的认知。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2019年4月20日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