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走近“艺匠古今”,抵达“中国古建”

时间:2018-05-18 11:09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2018年5月18日是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上海作为本次中国会场的主场城市,围绕“博物馆与美好生活”主题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举办的 “‘博物致知’首届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昨天对外展出。


这是国内首个以展示博物馆教育品牌项目、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提升博物馆教育能力为目的的博览会。同时,上海博物馆为“博物致知”首届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带来了两场主题展:“艺匠古今”与 “可达之境,中国古建”校园流动展。


本次博览会集结长三角三省一市近40家国家级博物馆及相关文化单位的力量,通过对博物馆各自品牌教育服务和文创产品的展示、介绍和推广,提升博物馆教育产品和服务的研发能力、创意策划能力、制作执行能力和推广营销能力。


在上海,走近“艺匠古今”,抵达“中国古建”

“博物致知”首届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


据悉,本次博览会将主动完成一次空间上的“跨越”与“融合”,将长三角三省一市各家参展场馆的集于一地一馆,近1300平米的展陈空间瞬间变身为一间珍奇柜、博物丛书等,同时还有20余场活动供观众选择参与,有文明探索、工艺体验、科技的秘境、尝试古籍、文物修复……


此外,上海博物馆为“博物致知”首届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带来了两场主题展:“艺匠古今”与 “可达之境,中国古建”校园流动展。


“艺匠古今”,一个从绘本里走出来的工艺展


记者在现场发现,展览“艺匠古今”以绘本《艺匠寻信人》的画面与故事为主线,观众将走入一个关于“寻觅”的故事。


在上海,走近“艺匠古今”,抵达“中国古建”

绘本《艺匠寻信人》


在上海,走近“艺匠古今”,抵达“中国古建”

展览墙上的绘本故事


故事从主人公阿鲲搬家开始,随后陷入一个关于神秘来信的谜团,并在其间邂逅了来自古今中外的手工艺名品:蓝印花、竹编、织绣、木版年画、宜兴紫砂、苏州制扇、常州梳篦、景德镇陶瓷、漆器、灯彩等十多种传统工艺,观众将跟随主人公寻觅传统工艺的脚步,一同思索关于手工艺的价值。


展厅中除了呈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类展品外,还有土耳其基里姆花毯、伊兹尼克陶瓷、日本蓝染、当代瓷器等。这些展品既来自过去的,也有当下的创意工艺品,意在阐释展览主题:艺匠是什么?艺匠于当下的意义何在?艺匠将走向何处?


在上海,走近“艺匠古今”,抵达“中国古建”

蓝印花


在上海,走近“艺匠古今”,抵达“中国古建”

竹编


在上海,走近“艺匠古今”,抵达“中国古建”

年画《报恩寺》


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陈曾路说,展览是基于上海博物馆已跟踪五六年的中国百余种民间工艺的“艺匠古今”项目,在此期间进行了自创绘本、纪录片等,在搜集完资料后,请了专业的画室和写手来呈现故事,“希望从一个故事的角度去把民间工艺,最好玩最有意思的一方面呈现给观众。


观众可以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例如,木版印刷、苏扇的制作过程等,而在机械纺织展示区,则可以发现土耳其在纺织上的做法跟中国缂丝的做法是一样的。”


在上海,走近“艺匠古今”,抵达“中国古建”

机械纺织展示区


作为绘本故事的撰写者,展览负责人之一的盛逸心告诉记者,这个绘本与其它绘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从最初的策划开始就是为未来的一个展览服务的,展览会把绘本画面作为大视觉大背景。


因此可以说,绘本画面其实比故事重要得多。“我希望大家看这个故事的时候,能把它和整个展览的展品和阐释联动起来。虽然受限于画面的效果,绘本文字没法把设计史、工艺史上关于手工艺的话题铺展开写,基本都是点到为止,有些可惜。但是在展览上就很全面了。


希望观众在读的时候,第一遍可能是看图和故事梗概,第二遍也许会细读其中关于手工艺的一些思考,第三遍的时候不妨再回到故事本身,进入主人公的视角,体会他在故事中整个心境的变化。”


在上海,走近“艺匠古今”,抵达“中国古建”

绘本画面,木版年画


插画师挪猫者则告诉记者,为了绘制绘本,对所要画的器物需要有了更深的认识,例如在绘制苏绣时,便在绣线上画了一些反光,因苏绣中许多画绣能做到和原画难辨真伪,但仔细看可以发现绣线上有一丝丝的反光;


在绘制版画部分时,考虑到了版画制作时容易出现套色对不准的情况,因此扩大了这一特点。“我觉得要画好一个东西不能仅仅是模仿它的形态,而应该对它的结构、概念、制作过程等等都有足够了解。”


除了上墙的故事和呈现的工艺品外,展览还有带有引导性和教育性的“艺匠之问”,对应30个关于艺匠的核心概念,内容涵盖世界工艺史、设计史及当下围绕工艺展开的各种人物、事件与手工艺未来的话题,例如“包豪斯为何舍弃手工艺“、“手工艺与“时尚”无关吗、民艺的美与经济如何平衡”等问题。


在上海,走近“艺匠古今”,抵达“中国古建”

艺匠之问


“可达之境,中国古建”校园流动展


而在展览“艺匠古今”旁边的主题展则“可达之境,中国古建”校园流动展。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源远流长,从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到西安的半坡遗址,可以考证的实物可上溯至7000年前。


建筑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岁月,技术和规模与时俱进,发展高峰迭起,类型异彩纷呈,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制作,从构造做法到用料色调,都曾达到极高水平。


在上海,走近“艺匠古今”,抵达“中国古建”

“中国古建”展厅现场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可达之境 中国古建”以图文、实物模型、视频形式,结合手工互动、探索课程,引领观众进入中国古代建筑的世界,发现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智慧。展览中所呈现的图片,除了当下建筑原生态面貌、环境的照片以外,更有过去仅为古建专业人员研学使用的精准线图。


同时,现场还提供一些手工活动,包括古代的木质的榫卯结构的拼装,供小朋友们现场搭建;同时还有斗拱的搭建。此外,展览还将有配套实地考察活动、专题讲座活动。


在上海,走近“艺匠古今”,抵达“中国古建”

“中国古建”展厅现场


作为展览文本的撰写者,北大文博学院本科在读学生王可达表示,“希望通过一种非居高临下的,而是心传心的,不仅仅是平等的,而是极其关切的,密切的姿态去讨论这些古建筑。建筑就像一个史诗或古老的民谣一样,里面包含着许多曲折的故事,一些能够打动人的情绪性的东西。”


博物馆教育展览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


此次上海博物馆为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打造的两个主题展并非是起点,也并非终点。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古建筑校园流动展的策划,始于2012年的“中国古建”展览及实地考察活动。


上海博物馆的校园流动展览始于2012年,迄今为止,已在上海及其他省市近二十所中小学内举办过“纸向何方”、“中国古建”、“移动魔方”系列等近十个专题的展览及活动。


在上海,走近“艺匠古今”,抵达“中国古建”

古建筑木质模型


谈及展览的策划初衷,陈曾路说,“整个展览源起于2012年开始的教育展览,其核心为“流动的展览”。博物馆是“有墙的博物馆”,在2010年世博会之后,我们一直希望做“无墙的博物馆”,把博物馆送进需要的地方,如中小学、高校以及社区。


因此,便设计了一些能够流动起来的博物馆。”而作为参与主创的王可达同学则告诉记者,当时的夏令营学习对于自己的启发非常大,认识了许多的建筑,并让自己与建筑融入一起,进入古建筑的时代。


同时,展览“艺匠古今”也是基于上海博物馆推出“艺匠古今”项目,结合我国目前在制造、工艺、设计、艺术等方面的历史发展形势,搭建了一个使得传统工艺与当代设计得以对话的平台,并试图探讨着手工艺在当下所面临的经济、传承等问题。


“总体来说,如今博物馆教育展览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陈曾路说。


展览“艺匠古今”与“可达之境 中国古建”校园流动展将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2.3号临展厅展出,展期为2018年5月18日至5月22日。


上一篇:了不起的设计:一款可以站稳的香皂
下一篇:塑料扎带的神奇应用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