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头山石窟,看巨石上的北魏风韵

时间:2018-07-03 11:48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在晋东南看古建时,当地一位张老师热心向我推荐了周边的好地方,其中就有高平羊头山石窟。我有些疑惑,印象中,晋东南的古建筑精彩绝伦,但说到石窟,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出彩之处。

虽然充满疑虑,但我还是去了。到了高平,一问去羊头山石窟没有直达公交车,于是我在汽车站包了一辆出租车。路上,师傅满有把握地说,你是去羊头山看炎帝陵吧,半小时就够了。结果我在羊头山上游荡了一个多小时,直到师傅打电话催促,才依依不舍地下山。羊头山石窟带给我的震撼,远远超出预期。那些雕刻在散落山间的石头上的北魏时期佛像,意外让我窥见了云岗和龙门石窟的风韵。

羊头山石窟,看巨石上的北魏风韵

站在羊头山顶,俯瞰山下炎帝陵

藏在树林中的精美石窟

高平这个地方大有来头,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许多与此有关的传说都生长于这片土地。传说神农炎帝曾在羊头山“尝百草,制耒耜,教民农耕”,是农业与医药的发明者;后来他中毒身死,就葬于神农镇庄里村,至今这里仍有一座炎帝陵,陵内有目前发现最早的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所立的炎帝陵石碑。

羊头山位于神农镇北,形似羊头,故有此名。传说此山为神农“得嘉禾之地“,当地政府遂在此搞了一个羊头山炎帝文化风景区,重建了唐代的清化寺,新建了炎帝广场、炎帝高庙和祭天台等景点,山顶尚存神农庙、神农城遗址。但到这里来的游客实在不多,30元的门票因此长年8折。

进去之后,就是空旷的炎帝广场,伫立着高大的炎帝手持稻禾像。拾阶而上,是新修的炎帝高庙。这些都不在我寻访的目标之内,于是我不作停留,沿指示牌往左上山,直奔心心念念的石窟而去。一路穿行于树林之中,好久都看不到什么跟石窟有关的,路边的景点指示牌上,说的尽是与炎帝有关的神话传说,心里不免打鼓。及至山腰,路边有块牌子,照此指示右拐几步,突然就看到了一块倾斜的岩石,一小半已经被泥土掩埋,露于地面的部分,雕刻着石像。再往上,还有几块布满石像的巨石,隐约藏身于树林中。迅速转了一圈,发现半山腰这处共有六处石窟以及一通千佛碑。

这时心才定下来,慢慢地看。这就是羊头山石窟啊!第一印象就是,太像我在四川丹棱看到的石窟了。

羊头山石窟,看巨石上的北魏风韵

小径尽头,无头之躯,谁能知晓他的前世?

2014年春天,我曾拜访过四川丹棱的郑山石窟。当地人从唐代起就在硕大的石头上开凿石窟。这些石头散落在田间村头,每一块上面都布满了数以千计的大小佛像,村民就在佛的注视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人甚至将家安在了巨石旁,一些残损的佛龛则被当作堆放杂物的空间。我们是春天去的,这些巨石周边是金色的油菜花田和田间偶尔闪现的桃红李白,感觉非常特别。

而眼前的这几个石窟,与丹棱石窟非常相似,只是周边没有农田,而是茂密的树木。午后的阳光透过树枝洒下来,在佛龛间形成斑驳的光影,看得久了,恍惚间觉得那些佛与菩萨都动了起来。

较之丹棱石窟,羊头山石窟的开凿年代还要早上两三百年。但是远隔万水千山的两个地方的石刻工匠,在佛龛的布局上倒像心有灵犀。他们一般会在大石头较为平整的一面先开凿出一个较大的方形窟,窟内有主佛与胁侍菩萨、弟子等,窟门外左右是力士。安置好了主窟之后,剩下的石面上,会随形就势开凿出浅浅的佛龛,大小不一,有的甚至只有一尺见方,但照样一丝不苟地雕刻有一佛二菩萨等。

每一座石窟都令人赞叹

我看到的第一块巨石编号为一号窟。一号石窟已有残损,只开有一窟,体积较小,内有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莲座旁两个供养人屈膝而跪。虽然历经风霜,但菩萨身上的缨络以及天王身披的铠甲都还清晰可辨。二、三、四号石窟的体量也比较小,但各有特点。二号窟没有主窟,石头表面有阳雕的佛龛,佛和菩萨的体态都比较丰腴,莲座下饰有卷草纹,应是隋唐时期所开。三号窟则开有两窟,一个窟门有凤鸟装饰,另一个窟门为双龙守护,从整体风格来看则是北魏时期的。

羊头山石窟,看巨石上的北魏风韵

四号石窟,佛龛两侧雕有菩萨,树影斑驳落在菩萨眉眼间,分外生动

五号窟是羊头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组窟﹑龛造像,一块石头上竟然开有三窟。最大的一窟,石门上有火焰纹饰,门外两侧雕有二力士,脚踏瑞兽,身姿灵动。在这个窟中发现有题记数处,其中清晰可见的是大魏正始二年(505年),由此可以断定这是北魏时期所开。窟顶有两座唐代小石塔和一尊残佛坐像。窟侧立有一通千佛碑,碑身满雕2200多尊小佛,基座上开有五个小佛龛,从佛像造型来看,是典型的北魏风格。

羊头山石窟,看巨石上的北魏风韵

五号石窟顶部有残存的两尊唐塔和坐佛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六号窟。它没有主窟,全是开凿于石面上的佛龛,一一看去,仿佛在欣赏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画。每一幅画都值得长久凝视,细细端详。那时候的工匠极为用心,上方一排佛龛的顶部,都开凿出一道石檐,可以挡住雨水;下排的佛龛则向里缩进几厘米,这样上排佛龛就形成了天然的遮挡,保护了下排的佛龛。每个佛龛里的主佛,莲座装饰也略有不同,有的饰有忍冬纹,有的是则两只瑞兽。

羊头山石窟,看巨石上的北魏风韵

六号石窟,工匠在大石包上随形状开凿出大小不等的佛龛

循着路标继续往上,经过一座造型拙朴的唐塔,沿一坡石梯爬到快到山顶时,就看到了七号石窟的指示牌。这座石窟又叫千佛洞,洞内没有主佛,三壁雕有1680尊小佛,窟门外两侧各有一尊力士像。八号窟位置最高,四周被灌木丛包围,我转了一圈,竟然没有找到可以上去的路,只在路边看到一块牌子,介绍说八号窟在抗战时期被日军飞机炸毁。坡上另有一块巨石,倾斜向天,我歪下身子,才看清石头上开有一窟,门为尖顶火焰状,饰有三叶忍冬纹,两旁力士损毁严重,面目已不可辨。这应该就是九号窟。

羊头山石窟,看巨石上的北魏风韵

山顶七号石窟中,雕有千佛

云岗和龙门的影响清晰可见

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其中,云岗石窟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处由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学界普遍认为,云冈石窟的开凿时间为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北魏王朝开国之君道武帝就崇信佛教,到第六任皇帝文成帝时,更是在国内完全确立了佛教的地位,几代帝君都热衷于云岗石窟的营建。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营造洛阳城的同时,看中了伊阙这片风水之地,又在伊水两岸的山石上开凿了龙门石窟。

云岗石窟与龙门石窟分列于太行西东两侧。山水雄奇的太行山,在地理上将山西与河南分隔,在历史上却又是维系两地的纽带,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踏出了太行八陉。北魏孝文帝迁都就是沿着太行八陉进入河南的。如果在地图上将孝文帝迁都的线路标注出来,就会发现:在这条线上,从大同云岗石窟到洛阳龙门石窟,一脉继承着北魏皇家造像艺术的秀骨清像,而线路中间的晋东南,恰好也是山西石窟较为集中的地区,例如晋城高平羊头山石窟,就同样开凿于北魏时期。

曾经就有人做过有趣的猜想,羊头山石窟的开凿,很有可能就是随孝文帝南迁洛阳的工匠路经此地时接的“私活“。猜想归猜想,晋东南地区是佛教石窟艺术南北传播的中转站,其佛教石窟风格,应该受到过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影响。

羊头山石窟,看巨石上的北魏风韵

一龛佛像就是一幅画

据记载,羊头山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就建有寺院,石窟从那时候起就有开凿。寺院原名定国寺,北齐时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废,唐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重建,名为清化寺。今天我们看到的清化寺是后人在唐寺遗址上所建,殿堂遗址尚存部分。而散布于山腰和山顶的九座石窟历经时光流逝,仍然保存较好。

站在山顶向下眺望,满山松林苍翠,炎帝高庙和炎帝广场渺小如斯,远处是无尽的田野村庄。就在这片土地上,两千多年前曾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争。战争的一方是意欲一统中国的秦国,公元前262年,秦国起兵攻打赵国,秦将白起用一招“反间计”迫使赵国名将廉颇下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临时上阵执掌帅印,导致赵军被围40天。45万人被俘后,全部被杀害于羊头山下,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这就是历史上杀害战俘最多的“长平之战”。惨案过去700多年之后,发愿修建羊头山石窟的人们,是否也希望能超度这些在田野山间游荡的冤魂?而巨石上的诸佛,伫立千年,日日面对这片荒原,又不知会作何感想?


上一篇:福建漳州千年木偶头雕刻技艺 一刀雕出众生相
下一篇:一个“精神病”美女笔下的画,看完心疼!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