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铁骢的“守常达变 彩墨新语”

时间:2018-07-04 11:13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2018/07/5b3c303201bee2633.jpg


赖铁骢简介


1975年生于广东普宁;200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学士;200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师从林丰俗教授;国家二级美术师;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副研究员、青年画院艺委会副秘书长; 广东岭南美术院副秘书长;揭阳画院特聘研究员;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岭南画院画家。


【 作 品 欣 赏 】


2018/07/5b3c3072a787d1662.jpg

《静寂》145 x 165cm


守常达变 彩墨新语


——青年艺术家赖铁骢国画语言在中国

青绿山水格局中的嬗变

文 / 慕容小红


赖铁骢,广东青年艺术家,近年专注于工笔重彩的研究,陆续完成了一批引起业界关注的新作,并频频入选各种展览。对于他这些年来的新作,我认为,可以用“守常达变彩墨新语”来概括。


关于赖铁骢及其艺术,我是比较熟悉的。我和他曾同为广州美术学院同一届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共同供职于广东的同一个美术机构。只不过,我从事的是美术史专业,他从事的是国画创作。


在广州美术学院的生涯,赖铁骢师从林丰俗教授;毕业后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北上求学于中央美术学院著名工笔花鸟画家苏百钧先生。北上之前,赖铁骢的创作以工笔水墨为主,偶施于淡彩;北上随苏百钧习画后,画风大变,转向工笔重彩的专门探讨。


2018/07/5b3c30ff6f2718009.jpg

《白雪却嫌春色晚》145 x 175cm


2018/07/5b3c310e9d7d74237.jpg

《凤鸣岗》33 x 45cm


众所周知,工笔重彩山水在历史上称为“青绿山水”,采用一种性质比较稳定,呈色艳丽,不易褪色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为主,运用工笔重彩表现形式创作完成,色彩艳丽,青绿相映,富丽堂皇,后人称之为“青绿法”。


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隋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传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开启中国青绿山水画史之端倪,作品以线勾描物象,然后赋予浓重的青绿色彩,开创了中国山水画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独特画法——工笔重彩(青绿山水)。展子虔之后,唐代青绿山水画领域出现了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尚犹状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


从中,可领略二阎山水之风貌。盛唐吴道子延续“二阎”一路画风,最大贡献是对线条的创新突破和敷色方法的转变。他特别注重线条的多变,并催生出重彩薄涂方法,以适应新的线构要求。


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则承展子虔钩线填色的风格,但改展子虔时代线条细劲的面貌为铁线描,画面线构更加成熟,并由此加强了色彩的块面镶嵌效果的表现。同时他们考虑皴法和墨色的介入,丰富青绿山水的发展。至此重彩山水中的“墨”除了呈现线形表现,还通过黑色和深色来调节画面平衡,协调画面色彩,增加画面的丰富感,从而使青绿山水作品变得更为成熟。


唐代张彦远说:“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肯定的就是李氏父子在青绿山水上集几家之长,然后有所突破的突出贡献。王维,水墨山水的“南宗之祖”,他在青绿山水画史上的最大贡献在于将水墨与青绿两个领域寻找契合点,相互融合。


2018/07/5b3c316dee2224126.jpg

《秋池》145 x 180cm


2018/07/5b3c317c724d09452.jpg

《秋池之二》90 x 180cm


宋代青绿山水要提王希孟,其《千里江山图》以墨色勾皴,然后以赭石铺底,后施青绿重彩,层层叠加,浑然一体,富丽堂皇,艳而不俗,较之前唐的青绿山水有更趋成熟之处。南宋赵伯驹、赵伯啸兄弟,师法李思训父子,并吸取北宋文人画家水墨山水的表现手法,形成“精工之极,又有士气”的青绿山水。


元明清,受水墨为主要审美倾向的文人画影响,水墨山水成为主流,青绿山水日渐式微。代表画家有元赵孟頫、钱选,明仇英、张宏,清袁江、袁耀等。


20世纪则有吴湖帆、林风眠、谢稚柳、陈佩秋、蒋采萍等一批画家涉猎青绿山水。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中国青绿山水画迎来了一次全国规模的新发展。其中,以1998年7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郑重开展的中国画色彩问题专题研讨会为标志,正式在全国画坛开启了现代中国画色彩问题的重新讨论。


一批后起之秀纷纷崛起,他们借鉴各种元素——民间艺术、东西方文化、材料媒介,新的理念和表现样式——开拓中国画的色彩探索。譬如从宗教壁画中吸取民间绘画的特点;将水彩、丙烯、油画等融合到中国重彩画领域中,或从日本浮世绘中获得启示,或从材料应用、装饰趣味、肌理效果等。总之,形式之多,范围之广。


《新雨》145 x 175cm


《仙山楼阁》33 x 45cm


《山高水长纸本设色》  66 x 46cm


在这个崛起的后起之秀探索行列中,赖铁骢是当之无愧的一员。他2014年开始进入工笔重彩画的探讨,之后陆续完成了一批作品,如2014年的《最是看山奇绝处》、《晓色》、《江山留胜迹》,2015年的《幽幽水竹居》、《假日》、《西行纪游》,2016年的《迷楼》、《山高水长》、《天高云淡》、《无尘》、《良宵》,2017年的《雨余山》、《云烟过眼》、《秋池》、《夏夜》等。


可以看到,每一年,每一个阶段,他无论对形的塑造,还是对色彩的把握,抑或对精神气韵的凝造,都有微妙的变化,而且日臻成熟,尤其是2017年的几件代表性作品,笔墨渐入佳境,不骄不躁,简练沉稳,彩墨相容,影影绰绰,意境深远。显然,经过多年的锤炼,他的国画语言在中国青绿山水格局中,已发生实质的嬗变,他在工笔重彩上的探索已经有所突破和逐步建立起个人艺术语言风格。


与其他画家一样,赖铁骢个人艺术语言的探索一直离不开对一些核心艺术问题的思考——如“常”与“变”、“形”和“色”问题等。


“常”与“变”是辩证美学的两个面。所谓“守常达变”与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倾”的辩证哲学命题同出一辙。黄宾虹曾深受老子这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在绘画方面体提出“力学、深思、守常、达变”之论,他在《中国山水画今昔之变迁》一文中说:“屡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


精神所到,气韵以生,本于规矩准绝之中,超乎形状迹像之外。”其意思是:世间万物总是运动变化的,但又有规律,认识这自然规律很重要。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员王中旭对中国青绿山水画史这样概括:“青绿山水从产生,到发展至巅峰状态,到与文人画合流,再到西画进来之后转型,有一个时间历程,也有一个风格的变化。”他说的“变”显然是守常之变。从展子虔到二李父子,从二阎兄弟到王维,从王希孟到赵孟頫,中国画的精神始终不变,“变”的是钩皴的结合、水墨的介入以及形式的创新。


《洞天福地》68 x 136cm


《涵虚阁》68 x 136cm


“守常达变”被赖铁骢视为自身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既要守,又要变,守变有度,这是一门学问。最近读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的一篇文章《谁说“非遗”文化一定要发展》,很有感触。


他谈的就是“守常”与“达变”的问题。他说“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时候,我觉得我们中国人,有两个错误的思想应该改变:一个是刚才所讲的从五四一直发展到文化革命,登峰造极的就是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落后的原因,因此要通通打倒,通通踏倒,现在这样的思想基本上没有,没有一个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糟粕,都要打倒。但是接下来还有一个思想,至今影响着我们非遗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这个思想有更多的人会不假思索地接收。


什么思想呢?就是传统文化也要发展,非遗不单要保护还要发展”。其实,“创新,尤其在文化上的创新,是非常困难的一个事情,不是你想创就能创的,你创的结果不是新,而且我所担心的——你的创新,在学习西方的过程当中,把自己丢掉了。”


按田青的这个意思,是不是说传统就不能改变,不需要改变呢?当然不是。田青举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例子,他说:“当年有一戏剧学院毕业的年轻艺术家,也跟我讨论这个问题,他说‘梅兰芳就创新呀,为什么梅兰芳能创新我不能创新?’我蛮不讲理地跟他说:‘对了,就是梅兰芳可以创新,你不能创新,’他问为什么,我说:‘很简单,梅兰芳会演400出戏,你戏剧学院毕业以后,三出戏都没演好,你创什么新呐?旧的你还不知道好在哪里?你创什么新呀?’年轻人都想创新,这是对的,但是创新你得先知道哪些是新,你先把传统学好了再来创新不迟。你看到一个外国的东西,认为好就拿过来,其实人家已经扔了,你拾的是牙慧。”诚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文化,要明辨是非,有的放矢。


《山居图》68 x 136cm


《秋山问道》68 x 136cm


艺术家赖铁骢虽然是一位青年艺术家,但操持笔墨已二十多年,对中国画传统文化、历史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谨守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主旨,从传统出发,以史为鉴,对中国绘画的一些笔墨基本原则始终不离不弃,并借鉴其他文化的元素,创新国画形式,建立彩墨新语。他的作品往往意韵悠存,令人过目不忘。深深的记得:他的《秋池》,画的是亭子旁边的一棵大树,秋色已浓,树叶虽几乎落光,但虬枝强劲地伸展着,昭示着生命的存在,树干树枝光影斑驳,配以印象派的色彩,美不胜收;


《夏夜》描绘了繁星密布的漆黑山林溪边,偶遇一片另类的天地,金碧辉煌,犹如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打动人心。《雨余山》和《云烟过眼》则似乎是姐妹篇,以薄涂的青绿手法塑造一片远离烦嚣的云山烟海,虽然构图满满的,但山体、林木、房舍一一“去其繁章,采其大要”,加上用色的微妙搭配,清新、淡雅、悦目,犹如人间仙境。还有《无尘》、《良宵》……


曾有一位没有被后人记住的无名氏对绘画之“形”与“色”的问题发出这样的质朴之言“画者,形与色也”。正由于“形”与“色”相辅相合,构成了绘画之所以记以现在、传之将来的无穷魅力。南齐谢赫在其《画品》提出“六法”的美术品评标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其实也强调了中国画的“形”和“色”问题。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毋容置疑,色彩在中国山水画起源及美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赖铁骢从画的这两方面出发,实践工笔之“形”和重彩之“色”两个领域的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彩墨语言。


2018/07/5b3c3ad3d5c3a3815.jpg

《虚亭凉思》68 x 136cm


赖铁骢的彩墨语言强调“以意取象”、“象外之象”。他在论文《以意取象---中国山水画转化自然的意象造型方式》中曾谈到:“自然景物本身外在的客观‘形似’并非画家面对自然的目的,画家总是以主观情思融入自然景物之中,通过对‘物象之源’的观察与体会,总结出物象的生理规律,再注入画家的情思,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


画作应强调以意取象、以形写神、物我相容,形神兼备。但工笔重彩画历来面临一个普遍的问题:先勾后涂的方法,不可避免易产生死板、匠气的特征。因此,作为一位工笔画家,解决匠气,追求笔恭意纵的境界是首当其冲的任务。


赖铁骢在读中央美术学院时期的导师苏百钧教授在教学和创作中也强调:“意”是工笔画的灵魂,“要不满足于事物的外在模拟,对自然现实以‘意’来融变,对‘象外’的情思、韵致要努力追求紧紧把握。


不过分强调用所谓传统的形式来表现当代人的感受,不勉强把现代人的感受塞进古人的笔墨形式。要尽量摒弃因袭的形式语言,有创造性地用新的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去表达作者本人的‘意’,把作者的意念寓于形象之中,使客观对象的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节选自苏百钧《试论“意”是工笔花鸟画的灵魂》)意,是使艺术作品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潜在推动力量。作品通过“写意”,可以将万千山水收于尺幅,这正是中国画的奇妙之处。


2018/07/5b3c3b1476f3c7293.jpg

《天日晴和》68 x 136cm


守常达变,彩墨新语,实非易事。青年艺术家赖铁骢是一位性情中人,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每年都出新作新面貌,作品每每都有突破,作为朋友,为之欣喜。


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现代重彩画实践不觉也有近40年光阴,包括赖铁骢在内的众多画家们各种新的尝试也使重彩画大放异彩。但同时,画家们的各种忧患、思考同时并进。如何在中国上千年青绿山水格局中产生语言的嬗变,如何在历史的语境和多元的格局中建立个人艺术语汇,同时保持作品的高雅格调?


恰逢2017年9月15日北京故宫午门正殿拉开了一场名为“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的展览,展览系统地梳理了隋唐至今中国青绿山水画发展的脉络。史为鉴,艺修身。认真研读这段青绿山水画的历史和难得一见的近百件原作,探究古人的创作,对各位创作者想必有一定的启示。


近日,听闻铁骢进藏体验生活二月,一块神奇的土地,一片西域的风情,一种独特的生活体验,一番精神思想的洗礼,想必给他带来甚多的思考和不一样的体验。深深期待,不久的将来,见到铁骢老师更多震撼人心、扣人心弦的佳作。


作者系岭南美术馆典藏研究部主任慕容小红


上一篇:一个“精神病”美女笔下的画,看完心疼!
下一篇:仙气逼人,这位P站大佬画的都是仙女!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