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让散落六千年的文明重见天日

时间:2018-08-04 10:09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六千年前,人类在童年时期留下了神秘的人面鱼纹、奇特的尖底陶瓶、精巧的石球飞索、惊世的瓮棺墓葬……六千年过去,人类已从孩童走向成年。可这一路上,那些散落的文明和尘封的故事,又会被谁发现,被谁记载,被谁讲述。

神秘古村,重见天日

1953年春,西安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突然有人惊叫一声,他在土层中发现了一些彩色的陶片。

作为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十三朝古都,西安留下了诸多陵墓遗迹,因此这里的子民们都有着“遍地是宝”的觉悟和自豪,看到被挖出的陶片,他们猜想着这里也许又是一个新的奇迹。

随后不久,5月的一天,西安浐河边的一块高地上,中央考古训练班一位年轻的考古队员石兴邦前来探察。傍晚时分,他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个两米多高的断岩,这是当地农民在取土或者平地时挖出来的剖面。这样的断岩往往是查看古代遗迹的最佳地点。

果然,地层显露之后,暴露出来很多信息。这让石兴邦如获至宝,他急忙从随身的背包中拿出工具开始勘察。在剖面上,他发现了各种土层以及一些夹杂在灰石中的骨制工具残片。

是他,让散落六千年的文明重见天日

随后,他又在一口双桶灌溉井井壁的堆积层中挖出一个完整的小型陶罐与一个完整的骨笄。

石兴邦带回的古物,引起了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极大兴趣。他们初步判定,这些东西属于当时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最灿烂的仰韶文化,但它究竟在其中处于何种地位,还需进一步探究。

历史永远神秘,也永远孤独,像一个新嫁娘,总在等着一双手,来揭开她的盖头。这一次,她等到了。

第二年秋天,半坡遗址挖掘工程正式展开,主持者就是年仅31岁的石兴邦。

是他,让散落六千年的文明重见天日

叩访远古,触摸史前

发掘不久,一座面积约一百六十多平方米的房屋遗址显现出来,考古队员们发现,这不像一个普通的房子,极有可能是整个部落的集体活动中心。

一年之后,一个以大屋为中心建成的氏族部落,逐渐浮出水面。这是中国首次面世的氏族村落遗址。这个发现已经举世瞩目,而当时谁都没想到,更加惊人的发现正在下一年等着他们。

1955年春天,考古队迎来了最令人兴奋的发现。他们在发掘坑里第一次发现了大批量的陶罐。拂去尘土,将那些瓶瓶罐罐清理出来,他们发现那些陶罐上面都扣上了一个陶盆。

是他,让散落六千年的文明重见天日

陶盆里面究竟装着什么?

石兴邦小心翼翼地将陶盆揭开细看,他的目光立即被一个神秘的人面鱼纹所吸引。六千多年过去,它的色彩依旧亮丽如新。这正是后来被收录进历史教科书,成为一代代人初识半坡的人面鱼纹盆。

在随后清理出的陶盆上,他们又相继发现了各式各样的鱼,有怒目而视的,有腾空跳跃的,并且随着年代的推移,这些图案也从一开始的写实手法变得越来越写意。

根据现场发现,考古队推测这应该是一个鱼的氏族,鱼就是他们的标志和族徽。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出,半坡一带在史前有水有鱼,自然形态非常丰美。

人面鱼纹图案让人们找到了了解原始人类通道的大门,那么打开这扇门,在底下的陶罐中,他们又将看到什么?

移开彩陶盆,在陶罐底部,一个年幼孩子的尸骨被安放其中,这种陶罐后来被称为“瓮棺”。随着瓮棺的发现,新的谜题又出现了。他们发现很多盖着瓮棺的陶盆底部都被打上了一个小洞,那么,这个洞在遥远而神秘的六千年前又代表了什么呢?

是他,让散落六千年的文明重见天日

随着发掘范围的持续扩大,考古队又发现了墓葬区。那里埋葬着的都是成人,而那些装着小孩尸骨的瓮棺却都在生活区的房屋旁。考古队员们推测,盆底的洞应该是供灵魂飞出,使得孩子在离世之后,灵魂也可以时常和自己的母亲在一起。

除了陶盆陶罐,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由石兴邦带领的考古小组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一万平方米,先后发现了充满着古人对重力认知的硬陶尖底瓶;发现了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发现了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发现了遗存的粟米和蔬菜籽粒;发现了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

是他,让散落六千年的文明重见天日

除了创造出这些生产工具,种植出农作物,在当时,人们已经有了相当的艺术审美。在出土的物品中,考古队还发现了花纹奇特的陶瓶。后来,他们发现这些花纹竟是古人用指甲一个个印上去的。此外,又相继发现了项链、耳环、手镯等装饰品以及陶埙、哨子等原始乐器。

最后,一个六千年前的原始部落得以重现。这是史前中国的最佳读本,新石器时代最为灿烂的文化之一,它的面世让后世的人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原始人类生活的场景。

另一方面,对半坡遗址的发掘,填补了我国史前文明考古的空白,建立起我国完善的考古科学体系。半坡遗址也由此成为了新中国考古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是他,让散落六千年的文明重见天日

传播火种,守护文明

为了进一步研究挖掘出的文物,1958年,在原有遗址上建成半坡遗址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后经多次修缮,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模样。

依着史前人们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样式,博物馆大门被设计得颇具原始村落风格。院子中的鱼池里,耸立着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雕塑。院落两旁是文物展厅,再往里走就是在原始村落居住区上盖起的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保护大厅。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长300多米、深约5米、宽约6米的大鸿沟。据推测这是当年先民护卫村落、不受外来部落的侵犯,防止野兽突然袭击的防御工事。

是他,让散落六千年的文明重见天日

在这里,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开拓文明的艰辛。

为了将这些发现普及给大众,半坡博物馆不但建起了史前工场,还原了史前人们制造的各种工具以及技术,还招募了约200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为前来参观的人们提供讲解和演示,让人们可以全面感受人类母系氏族社会的艺术、风俗、人情、民居、以及田园生活。

是他,让散落六千年的文明重见天日

一灯如豆,一脉相承

找回失散的文明,讲述尘封的故事。半个世纪以来,半坡的发掘者们,用一个甲子的时间走过了人类近万年的历史,用一刨一铲唤醒了沉睡六千年的氏族部落。

也许在六千年前,当先民们磨制出第一根针、捻搓出第一根线、打制出第一枚鱼钩、烧制出第一个陶瓶、建造起第一座房屋时,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六千年后,我们依然在使用这些工具,虽然材料变了,但形式却未曾改变。

是他,让散落六千年的文明重见天日

或许,在我们眼中,这些东西根本就是司空见惯,不值一提的,但在混沌的人类启蒙阶段,这些无一不是跨时代的创举。

当年意气风发的石兴邦,如今已是95岁高龄的老者。年事太高,他说话已经不大利索,视听能力也都已严重退化。然而,当他再次来到半坡遗址,看到那一排排曾被自己亲手从历史的尘埃中打捞出来的物件时,老人的眼睛亮了,手也本能地抬起,想把那些故事再为我们讲述一次。

是他,让散落六千年的文明重见天日

只是最终,老人还是说不出完整的句子。但其实,那些没说出口的,我们都懂。

这座神秘的古村,点燃了人类发展的一道曙光,它为后世留下了史前文明,也留下了未解之谜。而这些谜题,需要一代代人去潜心探究。

在陈列馆里,在史前工场,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小朋友,或是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侧目细看,侧耳细听;或是在史前工场跟着志愿者们一起实践钻木取火、建造房屋、印染麻布、修补陶器……

是他,让散落六千年的文明重见天日

孩子们那充满着求知探索欲的双眼,总能让人联想到“希望”、“未来”、“传承”这样美好的词汇。

也或许,解开下一个谜题的人,就藏在这些孩子中间……


上一篇:“匈牙利当代艺术展”西安开幕 汇聚匈牙利优秀青年艺术家作品
下一篇:“粉壁丹青——毗卢寺壁画艺术展”在河北举行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