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旻:让插画中的中国美 美的漂洋过海

时间:2018-08-30 15:21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作为插画师的她用“中国风”的插画作品圈粉无数,作为美术主编的她通过《中国日报》海外版这一平台,用画的语言把中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海外读者更好的感受着中国文化,她就是李旻,在大学本科时就明确了自己的专业方向与职业发展,记者非常高兴在2018BIBF菠萝圈儿国际插画展现场采访了作为评委的她,听听李旻老师如何分享自己10年间的成长与蜕变,以及她如何看待自己喜欢的插画与插画行业,她的理解、建议、感受、思考,还有她的期待与展望。


做这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到极致


记者: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一名学生到《中国日报》海外版美术主编,您如何看待自己这10年的成长与蜕变?


李旻:大学的时候一分专业我就选插画的专业,一直到研究生也是在学习插画,反正我是属于那种比较早就找清了自己大概的一个发展方向,然后就是一条路走到现在。比较幸运的是毕业时直接分到报社,开始画插画,最早也是比较忙,而且那时候没有什么人认识,也是我们报纸的海外版刚刚创刊,所以在风格上都是需要自己去摸索。


刚开始的画的东西就是模仿欧美的,传统的美式的那种比较多,后来慢慢的和编辑磨合,两人越来越融洽,编辑给你的创作空间也越来越大。当编辑比较信任的时候,我就可以有大部分的时间去研究自己的风格,在整个的表现形式上去突破,包括不断的充实自己,比如学工笔画,最后逐步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大致的风格。


这样的风格还算是挺好的,因为现在整体大环境的氛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所以我在这些方面就下的功夫会比较大一些,包括海外的读者,他们反馈过来的讯息是觉得就中国日报社现在的插画辨识度特别高,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可喜的成绩。


通过这十年,我慢慢的在摸索自己的道路,现在感觉是越来越清晰,包括自己人脉越来越广,一些商业上的约稿也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清楚自己以后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且也比较坚定了自己从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的决心。我们导师是做书籍设计做了一辈子的吕敬人老师,我很佩服他,就是一生就做这一件事情,其实人这一辈子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可以,没有必要说我什么都会,但是我什么都不精,我是属于做这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到极致这种。


2018/08/5b8799a5eb7e55562.jpg

李旻老师插画作品 中国日报欧洲版7月头版


2018/08/5b8799c594bad8223.jpg

李旻老师插画作品 中国日报欧洲版7月头版(局部)


插画可以当成一件艺术品来收藏


记者:现在您对插画有着怎样的理解?


李旻:我觉得插画这个概念现在是越来越广,它不再是一个很狭义的画种,之前我对插画的理解、包括大多数的公众可能觉得插画就是图书里面的一个配图,它永远都是文字的附属品,但是现在我越来越觉得插画有的时候可以代替文字,可以做到一些文字做不到的效果,它的分量也越来越重。


而且它可以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画种,包括现在举办的一些列绘画类比赛,插画在赛制的规划里是一个单独的门类,同时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真正好的插画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可以当成一件艺术品来收藏。


记者:在这10年之中您感受到这个行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李旻:十年前我毕业的时候,可能像我的大部分同学都不敢走的这条路,因为看不到将来能干什么,可能也就是去出版社做一个小美编,但是做美编之后可能也不是画画了,在之后就可能转到一个其他行业,最后也就把画笔都扔掉了。


但是这个行业在这十年中的发展中,有越来越多种插画比赛,公众对插图也越来越认可,包括出版社、图书编辑等都会觉得插画这个东西非常重要,然后开始做绘本,好像这个东西是可以带来一些宣传上、推广上、经济上的一些作用,所以作为创作者的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慢慢的也会越来越清晰吧。


2018/08/5b879a00f1a303907.jpg

李旻老师插画作品 组画《加油中国》


适当的把自己放的稍微低一点点


记者:您曾多次参加插画展,也担任过插画奖评委,那您认为好的插画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


李旻:宽泛来讲就是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自己的风格,我觉得这叫做有一定的辨识度,这是首要的一点,如果是绘本的话,就需要结合文字有一个整体性的考虑。单纯从插画画面的角度来说,首先它要有美感,我个人是这样的,因为我不管画什么,都是要把美放在最前面,我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可以画得很精细,也可以画得很简练,但是这个东西首先要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一种视觉冲击;


其次就是它有没有延展性,这个东西单独作为一幅艺术品是可以的,但同时它作为图案可不可以再利用,比如适不适合做也成一些文创的产品,这个也是比较重要的;还有就是要有画功,要体现插画作者基本的艺术素养和整个的艺术水平,比如说像毕加索,他有一些很深厚的功底在,这一点通过的作品也能看出来。


记者:您对于喜欢插画艺术创作、尤其是刚开始起步的作者有哪些建议?


李旻:如果他们热爱这个行业,那么从一开始就尽可能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走的这条路大概是什么样子。我不建议大家从刚起步就说:“我不要去给别人打工,我要做自己,我要画出自己的风格。”我觉得这对于一名刚毕业的学生或者是刚入行的插画师来说不太现实。


刚开始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把自己放的稍微低一点点,觉得这个东西有意思,这个出版社牌子比较大,在保证利益、保障稿费的情况下这个活就接下来,不论是在单位工作还是自由职业都通过不同平台积累作品,同时慢慢的去逐步地摸索自己的风格。当更成熟的时候就会有主动来找上门的,这个时候可以去做筛选,哪些活符合我的审美,哪些活不符合我的审美,通过筛选你就会有一个自己的原则在里面,慢慢就会走的更好一些。


所以我不建议一开始就去追求风格,你抛开了市场,抛开了受众,别人看不到或者你没有更多的途径让别人看到的时候,你的东西就很难被别人认可,你就很难往前走。


李旻老师插画作品《“画”说热点》(部分)


媒介的扩展把插画可利用的面会拓得很宽


记者:电子阅读形式越来越多的替代传统纸质的报刊、图书,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您认为这对插画艺术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李旻: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你没法去逃避,所以必须面对这个改变。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好的现象,比如说现在一些手机APP的开机画面会用到插画,这就会让很多人去尝试各种不同的风格,因为媒介的扩展,因而能够把插画可利用的面会拓得很宽,让很多人认识到插画还可以做这个用,其实是为插画打开了一小扇门。


但是同时我觉得一些传统的书籍里面那种精致手绘,像博洛尼亚插图的原稿、绘本、单幅作品等是不能丢的,我也觉得短时间内图书也不可能都变成电子图书。对于插图,我是把它视作一种可以传承下来的艺术品,因为它还是属于艺术品范畴,它和绘画是有一定的相通性的。


记者:插画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看的图书、穿的衣服、用的杯子上都有插画,对于提升大众欣赏插画艺术的水平您有怎样的思考?


李旻:应该说看得多了审美自然就上来了,看的多了审美的视野就会更开阔,同一类的东西提供给受众的越多、越广、越丰富,受众也越容易有一个比较,综合考量品质,他们就会知道这种东西是60分,然后这种东西是90分,这不是一个强迫的东西,应该是一个从受众心理自主转变的过程。


李旻老师插画作品的方巾衍生品


我希望未来是这样的


记者:我们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绘画传统,作为创作者您如何看待这一点?


李旻:这绝对是优势。“中国风”的这个东西可以发挥的地方有很多,就像故宫现在在做自己的文创产品,它做文创产品有一个优势,就是它可以把自己藏品、建筑、故事等许多元素直接拿来做东西,插画也是一样,我们可以借鉴自己的传统绘画,因为中国的一些古代画风、画种外国人是很感兴趣的。


当然不是的说老的东西就是好的,重要的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如何把老的东西用创新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也是对一个插画师有没有创造力、有没有创新潜质的考验,就是你可能知道这个东西是好的,但是你如何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画中,而且让它国际化、时尚化,适合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


记者:您对与中国插画的未来,包括创作氛围、市场环境、受众情况等有哪些期待与展望?


李旻:我当然是希望是插画师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插画可以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宽,公众的接受越来越广,整个插画平台可以不断的扩展,变得更加良性。


作为插画师来讲,我也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从事这个行业,因为现在这个行业的前景的确是很光明的,当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到这个行业里面,也就会有越来越好的作品、精品出现,同时国外的插画师可以更多的了解中国插画,中国的插画家更多走上国际舞台,大家有一种碰撞、一种融合,相互的促进交流,这是比较好的一个状,我希望未来是这样的。


2018/08/5b879ae51b51a5219.png


李旻,2003-2009年就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获硕士学位。2009年至今就职中国日报社(China Daily),2010年至今300余幅插图作品被用于中国日报海外版头版封面插图,在欧洲及非洲30余个国家出版发行。


现为中国日报社主任编辑(副高级编辑)、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委员、深圳插画协会(SIA)会员、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整体设计项目艺术顾问。


2013年作品《招聘广告》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三等奖,绘本《中国历史》荣获第八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插图类佳作奖(一等奖)。2017年绘本《中华文明》、《中国加油》分别荣获2017全球插画奖中国区新人选拔赛一等奖及优秀奖。


上一篇:上海设计周月底举行,逾万件展品展现“再设计”
下一篇:央美所藏明清书画中,何以人物画最多,山水画次之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