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汉画鉴藏: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

时间:2018-09-12 10:11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但鲁迅先生作为独具慧眼的汉画像收藏鉴赏家却鲜为人知。事实上,鲁迅在对中外美术史的长期研究后认为:“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汉画像石就是雄迈豪放的汉代民风的缩影,鲁迅对汉画的关注与倡导,正是要追溯我们民族的源头,从那蓬蓬勃勃的生命力中汲取养分,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9月11日,“汉石墨韵——鲁迅与汉画像石拓片展”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一楼奔流艺苑开幕,本次展览由上海鲁迅纪念馆联袂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南阳市汉画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共同主办。

鲁迅与汉画鉴藏: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

鲁迅像

鲁迅与汉画鉴藏: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

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是汉代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鲁迅所收藏的汉画像,准确的说,是汉代画像石刻拓本。

鲁迅一生收藏历代各种拓本6000余张,其中汉画像石拓本600余张,涉及地区有山东、河南南阳、江苏、四川。画像的内容有历史人物故事、车马出行、乐舞百戏、铺首衔环、神仙神兽等。

鲁迅与汉画鉴藏: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

画像石拓本

其中虽然有不少是残缺破损的,但每一张画像都经鲁迅先生认真过目、考据,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

他从艺术与文化的双重角度去观察与研究汉画像,将汉画像石的收藏及研究延伸到文学创作、文学插图和书籍装帧设计等方面,成为这些方面的开拓者,为中国汉画像研究领域做出独特贡献。

鲁迅与汉画鉴藏: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

鲁迅与汉画鉴藏: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

汉画像石实物与多媒体展示

展览以“大汉遗珍——汉代画像石”、“别具慧眼——鲁迅关注的汉画像石拓片”、“参酌·融合——鲁迅研究与应用汉画像”三个部分展开,共展出汉画像石、汉画像石拓本及仿真复制件等155件,其中鲁迅收藏的汉画像石拓片、研究手稿等37件,许多展品都是首次公开亮相。

跨界联合,集中展示

此次展览是国内首次融合鲁迅研究和汉画像研究领域的跨界展览,也是首次以国内2家最大的鲁迅博物馆(纪念馆)和3家重要的汉画像石馆跨领域、跨地域的联合办展。北京鲁迅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提供了鲁迅当年收藏的汉画像拓片、鲁迅与汉画像相关手迹等丰富藏品。

鲁迅与汉画鉴藏: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

壁龛内两幅为鲁迅收藏的汉画像石拓片,

鲁迅与汉画鉴藏: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

从左至右:伏羲女娲(河南南阳)、东宫苍龙星座(河南南阳),由北京鲁迅博物馆藏

珍贵手稿,首次展出

本次特展首次集中展出了颇多珍贵的鲁迅手稿,这些手稿是鲁迅对汉画像收藏、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充分展示,汇聚国内多家博物馆的馆藏精品。

鲁迅与汉画鉴藏: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

1913年9月11日的鲁迅日记,当日鲁迅收到十枚山东画像石刻拓本。鲁迅自此开始收集、研究汉画像。

鲁迅与汉画鉴藏: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

鲁迅托友人收集汉画像石拓片的手稿(国家图书馆藏)就是首次对外展出。

通过这些手稿可以看出鲁迅对汉画像石拓片的收集、研究,直到准备出版都付出了大量心血,字里行间反映出曾对济南、曲阜、蓬莱、鱼台、嘉祥等十四处有汉画像石出土的地点进行了详细记录,还清楚地写明拓制这些拓片的要求。

鲁迅与汉画鉴藏: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

鲁迅手绘高颐阙图(国家图书馆藏)

此图是鲁迅为加以说明而摹画的一幅高颐阙图。此阙因被废弃埋在土中,无法拓印,鲁迅便随手画下了这幅石阙图,并加以说明。寥寥数笔已勾勒出神形体态,车马人物栩栩如生,并注文“此阙顶倒埋土中甚深,无人掘出,故不能拓印。”

互动体验,动手感悟

展览提供了如滕州官桥汉墓发掘现场多媒体触摸屏体验、鲁迅藏“嵩山三阙”拓片及其手绘图的对照、汉画像拓片铅笔拓印、汉画像纹样拼图等互动体验,增强展览的可看性、参与性、趣味性,让广大市民能足不出“沪”,领略2000多年前汉代石刻的艺术风采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姿。

鲁迅与汉画鉴藏: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

汉画像拓片制作展示

鲁迅与汉画鉴藏: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

滕州官桥汉墓发掘现场(多媒体触摸屏体验)

鲁迅与汉画鉴藏: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

汉画像纹样拼图

鲁迅与汉画鉴藏: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

汉画像拓片铅笔拓印

鲁迅与汉画鉴藏: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

鲁迅藏“嵩山三阙”拓片及其手绘图的对照

本次展览通过鲁迅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应用的实例,反映鲁迅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的继承者、保护者。展览将持续展出3个月,于12月11日结束。

鲁迅与汉画鉴藏: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


展览现场


上一篇:画风突变,好想知道他经历了什么!
下一篇:来自深山的“非遗”珍品:青田印石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