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下的人与海——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向海洋宣战》

时间:2019-07-04 15:29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1954年,美国作家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讲述人与海洋搏斗的中篇小说,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同样精藏着一幅波澜壮阔的人征服海洋的作品。


观众很快会在7月14日开幕的“向海洋——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50—70年代‘海洋建设’主题作品展”中领略这件史诗般作品的风貌,这是一幅高3米,阔6米的巨构,由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师生集体创作于1960年,作品有一个极其豪迈的名字——“向海洋宣战”。


画题的短短五个字,流露出人定胜天的民族与时代精神。古往今来,海的深沉、壮阔、凶险,令人无不敬畏。为巩固新生政权,新中国成立之始即面临海防与沿海经济大建设的迫切需要,中国的海洋意识由此凸显。1960年的湛江堵海工程——《向海洋宣战》的主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的。


2019/07/5d1da5448704c8061.jpg

《向海洋宣战》,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师生合画,374×151cm×4,1960年


1957年,为改变湛江市贫困落后的局面,中共湛江市委决定建设堵海工程,并于1958年4月成立湛江堵海工程指挥部。这个工程计划在湛江市和东海岛间的海峡两端修建两条跨海大堤和一条副堤。工程完成后,围垦面积达24.4万亩,可利用海滩建设现代化盐场,利用海湖发展水产养殖业,利用海潮涨落修建潮水发电站……预计工程完成后,将给湛江带来重要的经济收益。


湛江堵海工地现场


然而,这道海峡水流湍急,水深可达17米,在缺乏现代化技术和机械,又无建设经验的当时,这个工程可谓千难万险。1959年到1961年,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物资也极其匮乏。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参与堵海工程的民工们自带工具和食粮,推来简陋的机械设备,靠着手推和肩挑来施工。据地方文献记载,当时的运输工具主要有“大小汽车5辆、拖拉机4台、机动船2艘、手推车1900辆、运木土船200只、运石船2500吨位,矿山斗车20个……”,它们单个力量微小,却聚沙成塔,与波涛汹涌的大海抗衡。我们在《向海洋宣战》中看到的,正是上述场景的艺术化描绘。


《向海洋宣战》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最重要的藏品之一,由于主题独特、尺幅巨大且与广美校史有密切关系,也成就了它为新中国美术史经典的代表作品。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广州美术学院为了贯彻“下乡实践就是教育改革的开始”的口号,经常组织师生下乡劳动,深入生活,为工农兵服务,创作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


1960年4月,关山月、黎雄才带领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三、四年级的师生前往湛江堵海工地进行写生。关山月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谈道:“那时候艺术家要‘三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学生、老师不分彼此”。


他本人也多次亲临惊涛骇浪的海面上,实地体验、观察和速写围海大坝将要合拢的紧张战斗场面,回来后亲自作草图。就这样,他们在堵海工地,收集创作素材达三个月之久,画了数以千计的速写作品,如镜头一样记录了那一段艰苦而光荣的建设岁月。


2019/07/5d1da88a429bf5888.jpg

《堵海工地写生》,关山月,1960年,关山月美术馆藏


返回学校后,师生们分别完成了几十幅从各个角度表现堵海工程及其建设者的创作,可是,他们仍然感到这些图画还未足以表达出堵海工程的宏伟气概以及自己从现实的斗争中所获得的强烈的感情。于是,关山月、黎雄才以及三、四年级全体师生通力合作,创作了这一幅《向海洋宣战》。


2019/07/5d1da8d55691e9846.jpg

黎雄才在湛江堵海工程工地的写生稿


《向海洋宣战》体现了劳动、教学、创作的三结合。它主要是学生画、老师进行辅导的,决定题材、构图,都是师生共同讨论。从黑白老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关山月和黎雄才两位老师在桌前俯身作画,学生们在后面全神贯注地观察的场景。有些学生认为,跟老师合作,可以学到许多在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


比如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表现现代人物活动以及中国画如何借鉴西洋技法,在创作中更好地反应生活等。定下创作方案后,他们一鼓作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这件巨幅作品。


2019/07/5d1da91bb3f737836.jpg

《向海洋宣战》创作现场,关山月、黎雄才先生作示范,学生们在后面观察学习


 2019/07/5d1da92fa71564494.jpg

师生合画《向海洋宣战》


这幅巨构采用了平远俯视的布局方式,表现了两股对抗的力量:一方面是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南海,海面上纵横驰聘的船只如星罗棋布;另一方面是在海边奋战的劳动人群,以及数不胜数的运输和作业工具正在向潮水推进。


两股力量形成矛盾和冲突,使得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虽然没有表现具体的人物形象,但却无声地宣誓着“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可以说,师生们用画笔,将人与海的对抗以及人类征服海洋的精神具体化成一幅斗争的图景。



这幅作品采用了当时最“时髦”的创作方法。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应当采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要求艺术家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同时把革命理想融于现实主义的描写之中。


《向海洋宣战》正是这种创作方法的典范之作。师生们通过深入观察、仔细描绘来为堵海工程塑造出新闻事件般的在场感,船的造型、人物的形象,无不取自真实的堵海现场,观者甚至可以从中“分辨出哪些是群众,哪些是战士,哪些是妇女队,哪些是青年班,看到他们生动的姿态:或在木船上向海中投石,或在大堤上推车填土,或在陡坡上传石递木,或升到桅顶上扯索拉篷……”


2019/07/5d1da9a74f3fa6000.jpg

《向海洋宣战》局部


同时,艺术家又运用了浪漫的想象力,去表现革命理想的一面。《向海洋宣战》中夸张的海浪、数之不尽的船只,极力突出了海洋的壮阔;鳞次栉比的交通工具,一改真实工地上的杂乱景象,被编排得井然有序,则是要让人的力量最大化。


移山填海,素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人法术,《向海洋宣战》就将堵海工地上的众志成城,描写成移山填海般的伟大力量和气魄,喻示劳动人民可以创造新的神话。这种思想也契合了当时流传的一首歌:“湛江人民干劲冲天/腰斩南海一堤相遇/劳动人民战胜神仙”。这样一种人定胜天的浪漫主义精神,正是五六十年代特有的时代气质。


2019/07/5d1da9e150d904951.jpg

画作完成后,关山月在右上角题款:向海洋宣战,一九六〇年七月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师生合画湛江堵海工程


画题寥寥数字,刚劲有力,显示建设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款识中一个“合”字,又揭示了这幅画的独特之处:它不仅是一幅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恢宏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幅集体创作。


正如画面上不突出个人形象,而是描绘一种社会主义集体形象一样,“集体创作”也使用“我们”这种集合性概念作为叙事主体。这种创作方式自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来就逐步得到提倡,在建国后更是普遍发展,成为新中国重要文艺生产方式的代表。


“集体创作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话语,它淡化个人的主体意识,克服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凸显了一种组织化、大众化的群体面相。”从这个角度来看,《向海洋宣战》不仅是广东海洋建设历史的纪录,同时也是这个时代美术创作纪念碑式的经典代表。


2019/07/5d1daa3c044d78004.jpg

1960年7月,师生在广州美术学院合作《向海洋宣战》


前排左起:曾道宗、林凤清、王鹰、易至群;


后排左起:曾晓虎、麦国雄、乐建文、单柏钦、关山月、史正学、陈章绩、何炽佳、崔兴华、莫麓云


《向海洋宣战》构思巧妙,意境深远,恢宏大气,磅薄壮观,一经展出就引起了轰动。1960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作品展览会”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不少报刊都登出了评论报道。


迟轲在《羊城晚报》发表文章:“我们似乎听到风浪的呼啸,我们更感觉到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征服海洋的热情。我们看到两个巨大的力量——‘自然’与‘人’在决战,而我们深信,胜利必然是属于在党的总路线光辉照耀下的敢于移山填海的人民。”


黄笃维点出这幅作品的独特魅力:“由于画家们并不是旁观地、平淡地记录这一堵海工程,而是与群众同呼吸共脉搏,通过艺术的概括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这一生活斗争,因此作品不仅使人感到亲切和真实,而且富有革命浪漫主义的感情,它比生活显得更高更美。”


展览后来在全国巡展,好评如潮。1963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更得到了邓颖超、陈毅、郭沫若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巡展不仅让各地人士欣赏到这幅作品,更重要的是让全国人民关注湛江堵海工程,他们的伟大壮举,在物资奇缺的时代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1961年,在千里之外的长春,周世忠在《广州美术学院美展观后》中写道:“(《向海洋宣战》)画面壮观而有气魄,看了这幅画,能鼓舞人们战胜自然灾害,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力量。”


时人对《向海洋宣战》的评论报道


1960年的故事已经离我们远去,生活在现代化都市中的我们,可以来到展览现场,通过《向海洋宣战》了解湛江堵海工程的历史和广州美术学院前辈创作这件作品的情境,领略这种奋发图强、积极向上、艰苦创业的不朽精神。



即将展出


2019/07/5d1daac8efbe01261.jpg


向海洋——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50-70年代“海洋建设”主题作品展

开幕式:2019年7月14日(星期日) 15:00

展览时间:2019年7月14日-8月16日

展览地址: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支持单位:广东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承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上一篇:什么是绝版木刻?无锡博物院展来自云端的云南版画
下一篇:莫高窟里的“吐蕃传奇”:敦煌展吐蕃时期艺术珍品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