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碑到唐楷:楷法的纯熟

时间:2016-09-27 16:31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学书法,开始的时候兴致很高,有的“笔性”也很好,但往往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进步就不明显,甚至停滞不前。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想这主要是没有梳理好书法史上的风格体系和笔法传承的脉络,以至于不“对路”。对此,我谈谈在这方面的认识。


书法史上,楷书甚多,若分不清它们的风格体系,理不顺它们的笔法传承脉络,学起来就会分不清头绪,临帖时就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显得很盲目。


2016/09/57ea2d7f4e3aa4601.jpg


那么,怎样来分清它们的风格体系呢?黄惇教授曾提出中国书法史上楷书、行书的体系问题,他认为,从书法审美的角度看,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可归结为三个系列,即晋楷一系、魏楷一系和中唐楷书一系。晋楷一系发端于三国时的钟繇,而完成于东晋时的王羲之父子,其后这一系楷书由智永而传至初唐诸家。这种由文人书家师徒授受,时代相传,在笔法和审美意蕴上与钟、王笔法一脉相承的楷书体系称之为晋楷一系。


再者就是魏楷,即魏碑楷书,是北魏碑版及与北魏前后书风相近的碑志、石刻书法的总称。最后是唐楷一系,唐楷这里主要指中、晚唐楷书(初唐楷书从笔法上讲,应归入晋楷一系),其代表书家为颜真卿和柳公权。黄先生将楷书分为上述三个体系,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明晰的学书路子。


2016/09/57ea2d94379308665.jpg


我认为这三系楷书,就是三条学习轨道,无论从哪一条轨道上开始学都行,但不能今天写钟王,明天临颜柳,后天学“二爨”,无论在哪一体系上学习,都应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大量临习这一系统内的碑帖,尽量做到搞深搞透,融会贯通,等到某一体系的笔法基本掌握了,巩固了,再考虑学习另一种笔法。


我还认为,学书应该从主流书风学起,这对于初学楷书者尤为重要。晋楷一系应为主流书风,它肇于钟王而流被后世,从释智永到“初唐四杰”(欧、虞、褚、薛)无一不奉二王书法为圭臬,直到元、明赵孟頫。


2016/09/57ea2e32871033995.jpg


因此,从二王——智永——“初唐四杰”向下观照后人(虞、褚、赵等)、研究后人;也可以通过后人向上追溯前人、理解前人,这是学习楷书的正脉、大道。魏碑楷书,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未成熟的楷书,其用笔与二王一系楷书大相径庭,它的笔画有明显的刀刻、斧凿之痕迹,初学者往往捉摸不透其笔法特征,甄别不出其优劣,所以笔者不主张一开始就从魏碑学起。然而这种楷书恰恰又具有雄浑朴茂、恣肆烂漫、自然天成的特征,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独特个性的审美典型。


2016/09/57ea2e4652d463868.jpg


如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再来写一写魏碑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魏碑中的佳品《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郑文公碑》、《龙门二十品》、《二爨》等。最后说说唐楷。20世纪40年代以前出生的书家,学习书法大多从唐楷入手,甚至人人都学颜、柳。其实把颜、柳当作学书基础是可以的,但有了基础以后就一定要学会“变”。颜、柳楷书用笔上最大的特点是起、收笔处重提按,尤其是“钩画”还出现了“三角钩”、“鹅头钩”等,他们把楷书推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2016/09/57ea2e546e5bf8052.jpg


所以学书要用心琢磨,仔细研究,扫清它们之间的笔法障碍,打通其笔法血脉,才能够做到畅通无阻。


上一篇:讲座·张振江:如何一口气看懂油画艺术
下一篇:“永生主义”将成为艺术史中的转折点?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