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02 16:52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张爱玲曾说:
出名要趁早。
可对某些人来说,
漫长又激荡的历史大潮,
注定要把成名的时间拉长。
王仁华便是其中一个,
向来素颜的她,
习惯性地把长发拢于脑后,
一身宽松的衣服,
却遮挡不住周身的活力与才华。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
64岁的她才凭借自己的画作
逐渐为人熟识,吸引大批粉丝,
在国际上也屡屡举办展览,
用声名鹊起形容毫不为过。
但鲜有人知道的是,
在2000年前的激荡岁月里,
她是怎样几十年如一日地积蓄力量,
实现人生的突围。
生于1952年,
从小便对画画有极强兴趣的她
才四年级,就已在少年宫学画,
立志将来考上美院。
但16岁的花样年华,
她却遭遇知识青年下放,
深入农村锻炼,
2年后还进了工厂,
当塑料布检验员。
遇上特殊年代,
眼看自己的愿望就此中断,
任华却不忍就此放弃,
工厂上班每每等着检验结果出来的间隙,
就在手头的塑料布上写写画画。
上世纪80年代初夜校流行,
黄山书画院也是这种教学方式,
终于可以放开画画的任华,
经常一周7天,疯狂交出6幅画作,
老师都对这个勤奋、拼命的学生深感惊讶。
当时老师还半开玩笑地说:
你将来一定青出于蓝。
回忆起这段笑谈,
王仁华却非常谦虚:
老师说着玩的,
不过是为了鼓励我罢了。
但仅仅一年后的“全国职工美术摄影大赛”,王仁华便证明了自己的才华,比赛结果公布在报纸上,一等奖,王仁华。
这不仅让这个小小的检验员被刮目相看,还由此带来仁华人生的转变,她被调到厂里的设计室专职做设计。
彼时设计室已经有两个省艺校科班出身的年轻人,比她小十几岁,王仁华没什么经验,便毕恭毕敬地向两个年轻人请教,亲切地称他们“师傅”。
两个小师傅要求她早晨练2小时书法,白天临摹古人的话,晚上看美学理论、中西方哲学,她一丝不苟地遵循。
由于初中没毕业就中断学业,看这些理论书籍无异于天书,甚至很多字都还不认得,王仁华便左手翻字典,右手看书。
“冬天不敢进被窝看书,
一进被窝,
很快就要睡着。”
于是她总是忍着寒冷看完书,
再轻手轻脚上床。
白天在办公室临摹古画
也是件异常艰难的事,
身边哪有什么古画呢?
幸好邮票上还有点美术作品。
一寸见方的小小邮票,
她就拿来反复临摹。
到最后一张小邮票,
她能画出3张2.6米的大画。
这样清苦朴素的生活,
一过就是10年,
“外面的世界再乱,
只要你内心不乱,
别人睡觉的时候,
你可以干活。”
10年间她临摹的古画自己都数不清,
《捣练图》、《韩熙载夜宴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
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等等,
都深深融化进她的血液。
94年国企改制,
王仁华也步入不惑之年,
她提前办理了退休,
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生。
不甘寂寞的她,
一边画画,一边学起了京剧,
主攻青衣,展现的天赋让人震惊,
经常登台一开嗓,
就让人误解是请来的专业演员。
在京进修京剧的时光,
大大开阔了她的眼界,
还有不少美术教授,
欣赏这位才华出众的女子,
不止一次劝说她,
报考自己的研究生。
但王仁华却迟迟不肯答应,
她不是不想,
而是没有正规学历,无法报考。
她不好意思跟老师直说,
只能支支吾吾婉拒。
回到安徽后,
任华发现自己突然不会画了。
“我发现之前的东西不能要了,
但又不知道要画什么主题。
眼界高的另一个结果,
就是手跟不上了。”
整整一年时间,
她拿起笔只是发呆,
日日夜夜在痛苦中思索煎熬。
但某一天她却突然开悟,
戏剧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主题?
人生如戏,半真半虚,
半古半新,半端庄半痴狂,
“我要抓的就是似与不似间的真实。”
于是她创作了大量京剧题材的画作,
而先前接触到古今中外的美学、哲学
也在潜意识中给了她深深的影响。
“那10年,我无形中完成了很多积累,否则后来我是根本接不上的,美术这个行业,可以算是工匠,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就没办法继续往上走。”
跨越新旧世纪的2000年,王仁华的作品《窥探》被送往云南参加全国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