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度

梁君度    御珍艺术大学堂

梁君度,毕业于中山大学,理学学士、硕士。现为香港养生书法研究会会长,香港中国书画会副会长、香港书法家协会会员。

 5    85    点击分享

  身份认证

关注


2016/12/584632f52dd633258.jpg


梁君度,1946年生,毕业于中山大学,理学学士、硕士。现为香港养生书法研究会会长,香港中国书画会副会长、香港书法家协会会员。


 1961年师从岭南书法家麦华三,后自练唐楷,继而上溯魏碑,对楷书和行书有深入研究。其书法作品:六分碑学,四分帖用,融古集今,自成一家。真气弥满而挺拔沉雄,飞动苍茫而厚重拙实,刚劲之气,旷达之风,溢于字里行间。


 有《醉银钩》、《禅心禅意》、《养生书法》、《梁君度书法作品选集》等作品集面世,并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和组织粤港书法家举办养生书法联展。

2016/12/5846334d990b66552.jpg

 


书道、养生与“禅”

                    ——梁君度和他的养生书法

                                    柯小卫(著名传记作家)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唐)王 

 “落魄闲行不著家,遍寻春寺赏年华。野僧偶向花前定,满树狂风满树花”   ——(唐)元  

   在位于广州三元里附近一桩普通民宅中,身为香港养生书法协会会长的梁君度先生向我展示他的两幅书法近作,内容是唐朝两位大诗人的传世名作。关于前者,梁君度告诉我,实际上,唐朝一位有名的和尚大川禅师曾写过一首类似的诗,前面两句完全一样,后面两句充满“禅”的意境,诗曰:“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只为转分明。”(注:诗全文附后)而后者诗句中流露出人在落魄境遇中的一种闲散与淡定,尤其是“野僧偶向花前定”一句中“定”字与后句“满树狂风满树花”形成反差,体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由此,人的精神与灵魂与天地万物相融,所谓“天人合一”,这便是佛教中所说的“禅机”所在了。


梁先生说,古人将书法称“书道”,即“书以载道”之意,正如唐朝书圣王羲之所说“书之气,必达于道,同混元之理”;宋朝书法大家朱文长在《续书断》中对书法最高境界描述:“书之至者,妙与道参,技艺云乎哉”。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艺,点画结构之间,所传达的是一种精神或情怀、一种人生态度,如果用一株树木的枝叶、果实与树干、树根的关系作比喻,精神、情怀或人生态度只不过是枝叶或果实,而树干、树根却是“禅”或“禅定”。


我听出来梁先生这番话的意思,他将“书法”与“养生”连为一体,也是由“禅”或“禅定”滋养、生长的枝叶、果实。我不禁打量起面前的这位相识二十多年的兄长,一脸书生气摸样与一身中式服装,说起话来不急不躁、娓娓道来,使人时刻感觉得到其内心的平和、平静与沉稳。我想,这也是“禅”或“禅根”的一种表征吧。


梁先生写过一幅字“心无挂碍”,大约是在形容内心坦荡、清净,人在尘缘却不为尘动,荷在泥中并不为泥染。他告诉我,对于书法也有“术”与“道”之分,由“术”到“道”须经“悟”的过程。从“禅”的意义上说,人的一生是“悟”的过程,“悟”有“渐悟”与“顿悟”,“养生”是一种“渐悟”过程,所谓“养性”也;而将书法作为“渐悟”或“养性”方式,将“术”与“道”相交,“天”与“心”相融,或许“顿悟”就在其中了,其后便是人的精神有所寄托,人的心灵得以安住,与灵魂的升华。


我们交谈结束前,梁先生引用了台湾星云大师说过的一句话“人类清净的本性被蒙蔽了,心灵迷失了。”他没有再说下去,只是微笑着双手合十,似乎还有未道出的玄机。我很想再问究竟,他顺口诵出一句禅宗名言:“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有人说,“禅”是一种人生智慧,养生书法何不亦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