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美术百年 | 21大家】论赵少昂的绘画艺术

时间:2017-07-03 10:48    机构:北京思想者美术培训中心     点击分享

【广东美术百年 | 21大家】论赵少昂的绘画艺术


赵少昂

(1905—1998 )

字叔仪,广东番禺人。擅画花鸟、走兽。1921 年入高奇峰创办的“美学馆”学画,1925 年在广州创办“岭南制版所”,自行设计广告画,研习制版技术。1927 年任教于广东省佛山市立美术学校。历任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中国画系主任、广州大学美术科教授。1995 年《造化入笔端——赵少昂绘画及写生选》出版,同年向广州艺术博物院捐赠书画作品140 幅。代表作品有《白孔雀》《木棉红占岭南春》等。先后出版的画册及专集有《婵嫣集》《少昂画集》《少昂近作集》《赵少昂画集》《荣宝斋画谱·十五(花鸟虫草)》《实用绘画学》等。



论赵少昂的绘画艺术

关山月


赵老年纪比我大,从事绘画专业比我早,可以说是我未经同窗的老学长。他在天风楼师承奇峰先生,我在春睡画院师承剑父先生,因为高剑父、陈树人和高奇峰等先辈,过去曾被成为“岭南三杰”:由于他都立志于中国画的革新,共同搞“新中国画运动”;又由于他们都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我和赵老都信仰这些革新的主张,于是乎便成了“新中国画”的志同道合的师兄师弟了。


紫荆金龟    赵少昂

中国画    29.9cm×36.5cm

1941年

岭南画派纪念馆藏


最近广东省美协和省画院主办“赵少昂画展”,我在绘画艺术上谈谈个人的浅见。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是石涛的画语,赵老借用刻成闲章,经常盖在他的画幅上。读者都公认赵老的画风很新鲜,很突出,他虽然师承奇峰先生,但不象其老师,早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确是达到了“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艺术境界。岭南画派的先辈给后学留下个很好的传统:即要求学生的画风不要跟老师的一个模样,应该创造各自的画风。这才有希望后来居上,使学生比老师还要强,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赵老不但师承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也批判地继承了民族绘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同时还善于借鉴外来。然而,他却不是为继承而继承;继承传统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岭南画派的传统。我们今天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将古、今、中、外好的养料消化为自己的血液,他的确“用”了功夫,而且“用”得很到家,“用”之来反映现实,“用”只来抒发自己对事情的思想感情,即“用”之来表现时代精神,从而发展了传统并形成“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赵老的画风。


碧水净无尘    赵少昂

中国画    69cm×103cm

1953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我说赵老继承了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是指岭南画派曾反对食古不化地学习遗产,反对陈陈相因地抄袭古人,反对生吞活剥地仿效西洋,反对自然主义地描绘客观现实,更反对为少数所垄断的曲高和离群众的“国粹”,和要别人看不懂的脱离群众的“狂怪”的东西;主张还艺术于人民,提倡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画风,总之,就是鼓动思想解放,不作茧自缚,不甘于充当古人的俘虏和洋人的奴隶,不拾余睡而人云亦云,不“东施效颦”地模仿外来 ,不以抄袭“国粹”为荣的仿古,不失主宰地表现客观现实,这些都是岭南画派的先辈所实践的“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主张。所谓“诗言志”、“画抒情”,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可贵的文艺传统。赵老所画的花鸟虫鱼,都比自然界的花鸟虫鱼更真、更美。这就是艺术生命的根本,也就是艺术感染之处所在。


群鸟话夕阳    赵少昂

中国画    57cm×84cm

1961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赵老的画,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点是“以形写神”,并充分体现了“一笔之功”,虽说“书画同源”,毕竟“书”不同“画”。因为画有个形象问题,古人曾要求不但要把形象写出来,还要求“以形写神”。因此中国画强调“写”,画画称“写画”。但曾有人说“写神则生,写行则死”。这个论点我不敢苟同。因为“形”与“神”是个统一体,没有形安有神?当然,只求“形似”而不求“神似”是不可取的,这种纯客观的自然主义的描写不但没有感染力,也没有生命力,更难产生有鲜明个性的画风。我觉得民族绘画艺术最大的特点和长处就在于能做到“形神兼备”。郑板桥“胸无成竹”的论点,我的理解是并非无“竹”,有的却是人格化了的“竹”。他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画竹诗,分明是胸有人格化了的“竹”的写照。试看郑板桥“形神戒备”的“一枝一叶”的墨竹,不都是“一笔之功”吗?不都是“以形写神”的最有说服力的典范吗?


晚翠    赵少昂

中国画    136cm×66cm

1983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我特别喜欢赵老那些花鸟画小品,他的行笔、用墨、着色往往先在沾笔时下功夫,即在蘸墨份量、墨色浓淡和沾水多少上作文章。落笔又讲究点、划、没骨的行笔徐疾、轻重、刚柔的分寸,故其所画得鲜艳欲滴的花瓣,轻盈透明的蝉翼虫翅、坚硬有力的雀鸟嘴爪,以至灵动精细的草虫的腿脚和触须,无不体现出“以形写神”的高度概括,以及“一笔之功”的准、稳、狠的表现力,妙笔入神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他这种以一当十、一笔不苟而又一挥而就的“一笔之功”,确是不简单的!这种表现力量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赵老勤学苦练一生磨练出来的,这是中国画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因为中国画创作不是面对对象抄摹的,而是背着物象挥写的,一挥而就,是在脑海中经过深思熟虑的造型的写照。有一些急功尽力者,只用手跟而不用头脑作画,往往认为“一笔之功”是无关紧要的细微末节,不愿意做这种勤学苦练的笨功夫,以为它不象杂技表演走钢丝,不小心一失足就会发生人命事故。但是,一个跳舞的,如果其基本动作过不了硬,休想成为一个出色的舞蹈家。当我们欣赏赵老展出的力作时,应该从这里得到启示,认真学习他老人家勤学苦练的习艺精神。


晓来微雨蕉花紫    赵少昂

中国画    186cm×89cm

1962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形是从何处来的呢?就说赵老的花鸟虫鱼吧,他得先走入花鸟虫鱼的客观世界里去,并作深入细致的分析、观察、研究。还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忠实写生,才能在脑子里累积下来各种花鸟虫鱼活泼多姿的“形”,达到他所能够做到的那么简练而准确的“一挥而就”。这就不难看出他对生活深入熟悉的程度。如果赵老的脑子里没有这个“形”做坚实、深厚的基础,再好的笔墨本领也是会落空的。

赵老除了“以形写神”、“一笔之功”以外,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东西。如构图的严能用险、疏可聘驰,又如善于表现晨光夕照的霞彩、雨雾烟云的迷蒙,以及雪月的凝寒与水中的倒影等等,表现出那种迷惘的空间感,产生令人陶醉的高超本领。他还特别善于用湿粉写色纸和用撞粉法写熟宣,由于他控制水分有方,能使色调变化莫测,深浅干湿适宜,即鲜艳欲滴而又含蕴凝练、即对比强烈又协调统一,从而产生一种特有的“美”的效果。


枇杷图    赵少昂

油画    105cm×215cm

年代不详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我们应该充分肯定赵老一生在艺术实践中的贡献。他不仅继承了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继承了民族绘画艺术的优良传统,更重要的是他在艺术实践中拓展了革新和发展了传统。从岭南画派的历史看,“二高一陈”等兄弟的路向是一致的,目标都是为了革新中国画,但各自的途径不一样;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是一致的,但实践的结果则各有千秋,既有共性亦有个性。这样在同一目标下进行不同的艺术实践,当会比某个人的实践所汇聚的经验丰富得多,又如剑父和奇峰的门人,他们也各有自己的风格,出自奇峰师门较有影响的如黄少强、何漆园、叶少秉、出自剑父师门如方认定、容大块、苏卧农、黎葛民、赵崇正、叶永青和何磊,以及还活着的被人称为“岭南派第二代”的如在香港的赵少昂、杨善深、李抚虹、在加拿大的司徒奇以及在内地的黎雄才、黄独峰和我等等,都曾经或正在不同的跑道上朝着革新中国画的目标坚持着接力赛。所有这些人,虽然所处的年代大致相同,但由于每个人的环境,经历及修养,兴趣都不一样,因而各自的画风也不相同。比如这些人中,有的起跑的早些,有的跑的时间长些,有的步子较大,有的又步伐较急,但纵使迟早、快慢不一样,个人风格不相同,影响大小有差异,却不能否认各有自己的实践体验和贡献。在这里还必须承认,虽然我们这一辈人也各有自己的局限性,但赵老却在继承与发展的接力赛中走着他该走的一段艰苦的路程,而且影响比较大,贡献比较多,经验也比较丰富,以至桃李满天下,这是赵老在绘画艺术上可喜的成就,对中国画革新应记的功劳。然而所谓“学海无涯”,艺术长征是没有止境的。因为时代不断在向前发展思想变了,笔墨也必然跟着变:这便是石涛阐明的“笔墨当随时代”的客观规律,也是事物发展的真理。据此看来,过去的岭南画派虽然曾是先进的主张并实践革新的画派,但到八十年代的今天,难道依旧停滞不前吗?理论纵使正确还必须丰富,至于实践是否奏效,还得不断检验。比方今天我们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字面虽很容易懂,但怎样“用”好还须要通过每个艺术家毕生的心力去实践而丰富。特别是活着的这辈人,既然矢志于中国画的革新,就必须遵循“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坚持实践,使画艺能更健康地向前发展。


雨余零落不禁秋    赵少昂

中国画    96cm×186cm

1966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岭南画派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又是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画派,就绝不是属于个别或少数人的,今后的发展更不是个别或少数人的事了。岭南画派应该是国家、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绝不能局限于用过去那种“师徒关系”来看待它,以便进行新的革新,使之不断提高——向哪里提高?我认为首先应该考虑时代的需要提高,也为着丰富民族绘画艺术宝库而提高,同时为了对世界绘画艺术宝库做出新的贡献去提高。


上一篇:【广东美术百年 | 21大家】德高望重的版画家李桦
下一篇:水彩中的小动物,就是那么可爱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