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灾难,艺术家在行动!

时间:2017-08-10 10:55    机构:华艺名教育     点击分享

面对灾难,艺术家在行动!


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发生7.0级地震。


截至9日3点,地震已造成135人受伤、9人遇难。地震发生后,武警、消防、卫生等部门以及军队已经迅速出动,救援工作彻夜进行。

 

九寨沟景区游客在酒店外裹着被子过夜。


地震、洪水、海啸、火山、等各类自然灾害,无一不对人类的人身安全及心灵造成重大的打击。九寨沟县的地震再一次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央视新闻、华西都市报、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微信都在第一时间推出了相关报道,作为浸淫于艺术圈的公众号,不禁产生疑问:灾难过后,艺术何为?

 

一般来说,灾难艺术叙事具有见证、记忆与责任的三重属性,但在图像时代,摄影、新闻早已第一时间直击现场,面对灾难,艺术如何发声,成为考量艺术家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虽然在本次九寨沟地震中,在微博上并未看到艺术家发声,但我们相信,大部分艺术家已经在行动。

 

在近年发生的重大灾难中,不乏艺术家的身影。


周春芽为汶川地震创作油画作品《2008年5月12 日14 点28 分》 250×200cm 

情系灾区,倾情奉献-中国当代艺术家为地震灾区捐献作品义拍作品


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发起“情系灾区,倾情奉献——中国当代艺术家为地震灾区捐献作品义拍”大型公益活动。5月29日,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行拍卖活动,张晓刚、周春芽、方力钧、岳敏君等103名艺术家参与义拍,作品拍卖所得8472万元捐赠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用于支援灾区建设。


2010年5月12日,艾未未在网络上发布大型声音作品《念》。此作品由数千名网友念5196名遇难学生名字的音频剪辑而成,以纪念5.12“汶川大地震”遇难学生。



五彩基金全体师生与 卜锦辉先生合影


2008年“5.12”地震之后,周春芽捐资及发起五彩基金。旨在集合艺术及社会资源,合理募集社会慈善资本的公募公益基金。以艺术形式为地震致残学生提供心理康复治疗,着重培养残疾学生艺术技能,为其无偿提供教师教学、学习用具等。五彩基金从康复医院开始一直坚持对地震致残青少年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艺术课程的学习,都始终给予帮扶。


胡慧珊纪念馆位于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512地震馆”旁的一片小树林中,是博物馆聚落项目之一,是为在512地震中死难的都江堰聚源中学普通女生胡慧珊而建。建筑面积为19㎡。


2009年,刘家琨建造了一个从来未对外开放过的“胡慧珊纪念馆”。胡慧珊是汶川地震中丧身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女孩儿。刘家琨为这个小女孩儿建造了一个纪念馆。纪念馆以灾区最常见的坡顶救灾帐篷作为原型,采用框架结构及再生砖建造,表面以施以乡村最常见的抹灰,室内采用红砖铺地。室内满眼的粉色,粉色是胡慧珊生前最喜欢的颜色,墙上挂着她留下的少许遗物——书包、照片、羽毛球拍、笔记本、几件衣服……



井上雄彦 《smile》漫画


2011年3月,日本关东大地震后,知名日本漫画家也创作了众多各种描绘震灾题材的漫画,其中社会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漫画艺术家井上雄彦的《Smile》系列。在震灾发生的数小时后、井上便使用 iPad将他本在 Twitter 上连载的记录日常随手涂鸦的《smile》系列风格一转,从第 34 幅《祈る》(祈祷)开始,接连创作出了数十幅速写漫画,《smile》系列至今仍在网络广泛传播,鼓舞了众多深受地震创伤的日本灾民。


吴迪《滨海新区8.14》摄影  


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的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难。摄影师吴迪奔赴天津灾难现场完成作品《滨海新区8.14》的拍摄,其中一张照片拍了危楼的顶层上站立的鸽子,这个地方距离爆炸中心点比较近,他和助手爬上危楼的顶层,前面有堵墙,我们在大多媒体上看到的灾难景象几乎都是墙上的部分,而墙下发生的惨剧的程度,只有鸽子更清楚。吴迪说:“无论是故土难离还是逝者羽化,它看到的和知道的一定比我多。”


由12030张艾未未在2016年1月至4月间于希腊莱斯波斯岛拍摄的避难者照片拼接而成的艾未未作品《iPhone墙纸》(2016)


2015年,从中东和北非涌向欧洲的难民约有150万人,形成欧洲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难民潮,欧洲陷入重重危机,成千上万难民逃离战区触动了艺术家与博物馆的人文关怀。雅典基克拉迪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Cycladic Art)带来了艾未未以难民危机为主题而创作的《催泪瓦斯/催泪弹》与《iPhone墙纸》。与此同时,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土耳其第5届恰纳卡莱双年展(Çanakkale Biennial)以及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的“绿光”项目纷纷将关注点投向移民、难民营与避难所。

 

除了近几年的一些大的灾难性事件,在西方艺术上,艺术家从不惧于表现灾难。

庞贝的末日


庞贝城的覆灭,是欧洲历史上的重大劫难,却成为了文学艺术的绝佳素材。随着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的深入,昔日庞贝城的面貌也渐渐清晰起来,一批文学家、艺术家以史实为基础进行创作,以《庞贝的末日》为题的著作、绘画,在19世纪中叶引起了轰动,它们用疮痍、生动的画面还原了当时的情景。


籍里柯,布面油画,491x716cm,法国巴黎卢浮宫藏 


1819年,法国浪漫主义先驱泰奥多尔·籍里柯创作了经典油画《梅杜萨之筏》,亦取材于灾难事件,讲的是1816年7月,法国‘梅杜萨号’巡洋舰不幸在西非途中搁浅沉没。幸存者只能利用临时搭建的一只小木筏,漂泊逃生。时间一长,在食物短缺的绝望之际,人们甚至互相残杀,啃食人肉———为真切还原这场惨剧,藉里柯到医院里去观察重危病人垂死的惨状,对黄疸病人进行写生,把真实的尸体画到作品中,骤增了震撼效果。


类似于此的行动还有很多···


面对灾难,艺术家总是分外敏感的群体,他们或是直接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和介入,或是捐赠作品赈灾,都体现出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至于艺术表达的具体方式,是重现灾难、提醒苦难的存在,还是抚慰心灵的象征叙事模式都已不再重要,艺术正以自己特有的姿态参与公共文化的构建,对于向来缺乏灾难表现意识的中国传统艺术,已是一大进步。


面对灾难,艺术家在行动!


上一篇:一个家庭主妇用自己破了屏幕的iPhone拍了些照片却刷爆了朋友圈!
下一篇:用食材创作出的画,别有一番滋味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