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11 11:37 机构:比玉堂 点击分享
明 夏昶 潇湘过雨图卷(局部) 29 x 780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明 夏昶 风竹图轴 纸本水墨 203.4 x59.7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夏昶(1388—1470年),字仲昭,号自在居士,又号玉峰,江苏昆山人。官至太常寺少卿。善画墨竹,初师王绂,后融会吴镇、倪瓒画法,以法度谨严的楷书笔意入画,气态安闲,韵度翩翩,别具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他的墨竹“时称天下第一”并传播海外,“绢素一出,能令朝鲜、日本、暹罗海外诸国悬金争购”,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谣。
明 夏昶 画竹 卷 纸本墨笔 26.6×60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夏昶(西元一三八八-一四七0年),江苏崑山人,字仲昭,号自在居士、玉峰。永乐时登进士,正统中期官至太常寺卿。工楷书,擅画墨竹,师承王绂(一三六二-一四一六)而有变化,名重域外,时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稍后略变师法而自创其格。
画水滨坡石,衬以竹叶,画叶用「个」、「介」相叠,以墨色浓淡分出前后,画竹之枝节用笔劲利遒健,竿瘦而叶肥,与王绂有相通处。
明 夏昶 墨竹图 纸本墨笔 116×52.3cm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迎风。东吴夏昶笔。”有吴郡僧启、云间钱博等三家题诗。
此图绘竹叶纷披、临风摇曳之景。图中翠竹起笔收笔以楷法运之,既使得笔墨厚重,又得潇洒清润之姿。竹叶的安排错落有致,落墨即成,不见复笔,并以墨色浓淡分出前后,层次分明。
竹节用笔劲利遒健,竿瘦而叶肥。笔势变化多端,挺劲潇洒。布局新颖,气息清新。片片竹叶于风中摇曳,风情万种,充分体现出“迎风”之意韵。
明 夏昶 湘江风雨图卷 纸本墨笔 35×1206cm
故宫博物院藏
画幅右上方自题图名《湘江风雨》,款“東吳夏昶仲昭筆”,钤“東吳夏昶仲昭書畫印”、“燕寢凝香”印二方。
夏昶画竹,以其精深的功力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名重一时。他一改前人画竹独幅数竿的表现形式,而用巨幅长卷描绘竹树的千竿万梢,同时还“延之以洲渚,加之以风雨”,更显浩浩荡荡,气势恢宏。
他笔下的墨竹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文人式的寄兴抒怀,而是还竹于其自然的生长环境之中,在竹画中融入山水画的笔墨意境。此卷竹林随湘江两岸景致的变化而隐现,起自淡阔的沙洲,之后是平缓的坡陀,继而是坚硬的岩石,又入清冷的江水,再后是壁立的山崖,最后经急湍飞瀑、汩汩溪流而入山,竹树或整或零,或疏或密,老干新枝,各尽其态。
画家充分利用了长卷的广度精心描绘出一种起伏张弛的流动性和情节性,实际上是传统墨竹与水墨长卷的结合。夏昶画竹,强调气韵,主张“一气呵成”,“画巨幅尤须如此”,此卷竹叶落墨即是,不见复笔,山石以斧劈皴法大笔侧锋挥扫而成,从首至尾,气脉通连飞动。
卷后自跋中云此图作于“正統己巳(1449年)秋九月”,正值夏氏62岁出知瑞州之时,是其晚年墨竹长卷的代表作。
明 夏昶 淇澳清风图卷 纸本墨笔 22.3×462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开卷水面辽阔,浩渺无垠,碎石苇草露出水面。坡渚上翠竹丛生,枝叶随风摇动。卷末崖壁陡峭,泉水飞流而下,竹叶偃仰舞动。此图虽以画竹为主,但加之以飞泉、山石、坡渚的描绘,诚然是一幅意境优美的山水长卷。全图笔墨遒劲,潇洒自然,墨竹画法师王绂稍有变化。
卷首夏昶自题“淇澳清风”,下钤“游戏翰墨”、“笔端生意”二印。卷末未署作者款印。拖尾有明钱溥、近人徐宗浩等题跋。从钱溥题跋中可知此画是夏昶为其好友丘允辉所作,画于明朝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春,夏昶时年七十一岁。
卷中钤清陈淮、近人徐宗浩鉴藏印多方。
明 夏昶 夏玉秋声图 纸本墨笔 151×63.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戞玉秋声图写一叶细竹在萧瑟秋风中摇曳舞动的姿态,配上一方峻赠的湖石,构成动与静的平衡布局。墨竹用笔,参人书法笔意,竹叶犹如草书,点划纷披,以浓淡虚实相生的墨色,表现出阴阳相背和前后参差的空间感。他的墨竹在继承文同、王庭筠等的基础上,形成了清瘦潇洒的风格,兼有作家和文人画两者之长。图上自题:“戞玉秋声。仲昭。”下钤“东吴夏昶仲昭书画印”朱方方印。
明 夏昶 嶰谷清风图轴 水墨纸本 64×13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