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19 10:48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对于完美主义者而言,正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下简称Met)955房间展出的达芬奇《圣·杰罗姆在荒野中祈祷》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不单是“未完成”,且尚未完成第一层着色。画面大部分地方显露出勾稿描形的线条,由此却揭示了达·芬奇的作画过程。而与达芬奇同时代的瓦萨里和当代研究者均认为,未完成的原因是达芬奇“努力为完美增添卓越”。
借展自梵蒂冈博物馆的《圣·杰罗姆在荒野中祈祷》是达芬奇未完成的15件作品之一。
莱昂纳多·达芬奇去世500周年,今年秋天巴黎卢浮宫将迎来史上规模最大的达芬奇作品以回顾他的一生。而在7月15日,一件仅有一幅达芬奇作品的“单件作品展”,在Met亮相,这张作品被认为是达芬奇作品中最具有原始情感的一件。
在达芬奇生活的时代,他就是一位“风云人物”,按16世纪的艺术史学家瓦萨里(Giorgio Vasari)的说法,他同时代人发现他极具吸引力,在《名人传》中十多次将“神圣”一词冠以达芬奇。在作为艺术家、建筑师、科学家和发明家的漫长职业生涯中,因为优雅和才华的结合,使1452年出生于意大利乡村的达芬奇,在米兰、在罗马,甚至在法国备受推崇,直至1519年去世。
在达芬奇做任何一件工作前,他会思考自己所要面对的一切,比如,油漆和清漆是如何制造的,人体内部结构如何,以及创造艺术在宇宙中的意义。
瓦萨里指出,要做到这些需要研究、试验、大量谈话以及长时间的沉默和重新思考。 在《名人传》的描述中,达芬奇曾经说,“当最伟大的天才工作较少时,他们实际上会做得更多。”
弗朗切斯科·梅尔齐,《莱昂纳多·达·芬奇》,约1515-1518年?(正在伦敦女王画廊展出)
目前正在Met展出的“圣·杰罗姆在荒野中祈祷”来自于梵蒂冈博物馆,这是一件可能开始于1483年的达芬奇未完成的画作。
虽然这件作品未完成,但不完整却是其力量的一部分,它如同三幕歌剧般富有,它的中心充满了灼热而痛苦的咏叹调。
更重要的是,“未完成”状态可以让后世看到达芬奇是如何经营画面,以及绘画的方法和过程。
达芬奇《圣·杰罗姆在荒野中祈祷》(局部,右上有教堂小草图)
这幅作品描绘了早期的基督圣徒杰罗姆(公元前347-420),他以沙漠苦行者的姿态自我惩罚后,在罗马定居多年,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翻译成拉丁语。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杰罗姆画作中,将它描绘为沉浸在学术中,并通常伴随着打瞌睡的狮子作为一种情感支持伴侣,以营造一种舒适而平缓的氛围。
但达芬奇却没有按常理出牌,在他的绘画中,圣人和狮子都具有野性。 沙漠中年迈杰罗姆,几乎没有牙齿,让人感觉阴云密布。他右手握着的一块石头,似乎要向他的胸部施加一次忏悔。 在他的脚下是狮子,圆滑、警觉,尾巴卷曲,嘴巴咆哮着张开。
当下的观众对达芬奇缘何这样创作一无所知。Met策展人卡门·班巴赫(Carmen C. Bambach)认为这件作品在达芬奇从佛罗伦萨搬到米兰后不久就开始创作,“虽然它反映了达芬奇佛罗伦萨时期的风格(并且画面右上角有一个可能是托斯卡纳教堂的小草图),但画框以核桃木支撑,这种木材在米兰习以为常,但在佛罗伦萨却很少见。”
杰罗姆未完成的手臂
研究者也找到了相关证据,证明这件作品不止一次被搁下、又提笔创作。而在某些地方,深入的部分却未超越最初提笔的阶段。 比如狮子黄褐色的内部细节、杰罗姆的未完成的手臂。但从杰罗姆肩膀下方开始,肌肉突然立体,这种深入的刻画也延伸到脸上。
能看到底稿的黄褐色狮子
然而,即使是达芬奇解剖式的临床精确度,却也让某些特征在画面中显得拘束。 乍看之下,圣人似乎是垂头丧气。 事实上,随着圣人的眼光,可以看到快速勾画的十字架的图像。
杰罗姆的面部刻画
然而,就在圣人身后,出现了一片迷人的风景。艺术家清新的天蓝色、莺绿色带到了一种半梦半影般的场景中。如果说在杰罗姆脸和躯干的精确描绘中,观者可以看到达芬奇是一位解剖学家;而在风景的描绘中,达芬奇则是自然主义者、植物学家、天气观察者,博物爱好者。 而且细心的观众还可以在风景部分中看到艺术家指纹的痕迹,或许当时为了营造柔和的氛围,达芬奇用手轻轻涂抹油彩。
杰罗姆身后的迷人风景
不过,这幅画的焦点是杰罗姆的痛苦面孔,由此传递出激烈的精神悲伤。
这件未完成的作品也一直伴随着达芬奇直至去世。但达芬奇去世后,这件作品似乎被历史接管。直至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当时居住在罗马的瑞士画家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mann,1741-1839)获得了它。 可能是出于出售的想法,她修复了这件作品,圣人的头部周围的修复线就是当时留下的。
为什么达芬奇最终没有完成这件作品,当下已无从知晓。策展人班巴赫也是达芬奇的重要研究者,她将出版的四卷本《达·芬奇传》(Leonardo da Vinci Rediscovered,一部超过100万字和拥有1500幅图片庞大书籍),她的研究认为,这或者出于达芬奇的好奇心。她还用当下点击互联网的方式做比喻,“每次搜索他所发现的信息后,他又会转向其他链接,这是他无法抗拒的。”
在这一点上,班巴赫与瓦萨里达成了一致,后者写道:“达芬奇雄心勃勃的头脑,深刻而敏锐,以至于这本身就是一个障碍; 他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努力为完美增添卓越。 正如我们的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年),所说,欲望超过了表现。”
达·芬奇,《泛滥》,约1517-1518年(正在伦敦女王画廊展出)
历史学家似乎都认为,“未完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无论是有意识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或许“完成”本不是达芬奇所追求的舒适区。这件作品中,达芬奇将一种表达的热情和情绪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