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目录
视频目录
收回目录

【视频】探访惠州东平窑    免费

浏览次数: 49494   |   1403   收藏 分享

【视频】探访惠州东平窑

探访惠州东平窑


2019/08/5d6a4d94712821394.jpg


东平窑,是惠州先祖留与后世之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北宋东平窑把我们带入一个可追逆与比拟苏轼寓惠诗文更精彩、更直观、即更有生趣1000多年前的惠州,即北宋社会世俗生活场景之中。在这一神奇的穿越过程之中,我们的内心被东平窑灼热的窑火点燃,这是时代的无上荣耀,更是我们难得的幸运。


       由此我们感知和见证了东平窑艰辛的崛起和千年后浴火不息的涅槃重生。


       时过千年的东平窑,它的每一件陶瓷器皿,已不再是单纯的日用器物,而是已被赐予了文化品质与审美内涵的精美艺术品。作为有形的文化载体与非物质的文脉传承,它是当今惠州这座千年古城,唯一能与苏轼寓惠同比,打上宋代烙印的文化名片。


余小伦 惠州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


北宋东平窑的历史渊源


       位于惠州市区东平半岛窑头村的惠州东平窑,作为广东名窑,其与广州西村窑及潮州笔架山窑并称为“广东三大民窑”。该窑址于1976年9月底被发现,同年10月10日至21日,由原惠阳地区文博干部训练班全体学员协同省考古队开展了发掘工作,从窑址中清理采集瓷器、窑具等各种式样标本650件之多。据发掘简报称,该窑址可分为二期。即一期为建窑之前的废弃堆积层;二期则是残窑床所在的地层。


       中国陶瓷史学泰斗冯先铭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大典》中称东平窑为“惠州窑”。追究东平窑的出处与渊源,我们从陶瓷制作工艺特点推断,其应属耀州窑系。冯先铭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陶瓷史》“第六章    宋、金、辽的陶瓷(公元960-1279年)”,“耀州窑与钧窑系诸窑”所载:“耀州窑创烧于唐代,兼烧黑釉、青釉、白釉瓷器。五代末迄宋初受余姚越窑的影响创烧刻花青瓷,故耀窑青瓷有‘越器’之称,刻花以犀利洒脱闻名,除刻花外兼烧印花青瓷。同时,稍晚仿烧耀窑青瓷的有河南省境内的临汝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内乡大窑店窑、广州西村窑与广西永福窑等,形成了一个与越窑面貌、风格有别的北方青瓷窑系”。


       冯先铭先生在此虽未点到惠州东平窑,但从时间顺序、工艺特色、制作水准、规模产量等诸多因素推断与对比,东平窑与耀州窑系之渊源可谓深刻,就此东平的身份已足渐明朗。


画家莫闲


北宋东平窑的工艺特色


      经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有关专项家实地考察鉴定,东平窑属长条形“斜坡阶级窑”,其具有生产规模大,烧制时间长,窑具设施完备,制作技艺成熟,产品种类多样,工艺水准高超等特点,为研究广东陶瓷发展及演变历史不可多得而又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东平窑以开创岭南独有,制瓷技术之首,其特色领先于业界而为专家所称道。其特色主要变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一是窑灶特色。如该窑属斜坡阶级窑,即俗称“龙窑”,窑址约为长32米,坡度17度。这种改良过的“平焰式龙窑”,其窑温可达1300℃。据考古专家估算,若每窑一次生产瓷器可达5万件之多,即东平窑三条窑一次可生产15万件。一年下来若出十窑,则可出品150万件瓷器,这在当时实属规模罕见;二是钵烧特色。如其已熟练使用匣钵装烧技术。


匣钵装烧解决了此前叠烧产生的粘连问题,不仅提高了成品率,同时也提高了瓷器的产量和质量;三是装饰特色。如蕉叶纹是宋代定窑、景德镇窑以及龙泉窑较为常用的纹饰题材,一般的刻画以单线或双线较为多见,唯有东平窑有四线刻法,较为罕见。另有一种莲花炉则采用浮雕技法,炉身刻上仰莲瓣三层环器壁一周,立体感较强,其精美程度高于同期其他窑口的制作工艺水准;四是雕刻特色。如利用环形展唇平口沿刻卷草一周,并捏塑刻画兽首作三足装饰,显得别具一格;五是釉彩特色。如青白、酱色等几种釉彩的使用,突破了广东自唐代以来,陶瓷烧制工艺单纯采用青釉或黄釉的旧规。



第1章节 探访惠州东平窑 6分36秒
第2章节 探秘惠州东平窑 6分36秒

上传文件 仅支持JPG、JPEG、GIF、PNG格式的图片文件,文件大小不能大于2MB

品艺堂

 16     318

莫闲

莫闲,擅书画、篆刻、陶塑,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