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奥·博塔:所有建筑师都从别人作品中吸取营养

时间:2018-05-09 10:07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3月初,我与几位建筑领域的媒体同行来到瑞士,专门参观拜访瑞士的建筑,而其中的重头戏便是访问著名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

这是我第二次见到博塔。上一次是1月份,他在上海明珠美术馆举办的中瑞建筑论坛上作主旨演讲。在那次演讲中,博塔特别通过他在瑞士所作的项目来说明,在瑞士这样一个气候条件恶劣而且多山地区做建筑需要面临的挑战和机会。

马里奥·博塔于1943年出生于瑞士提契诺州门德里西奥(Mendrisio),26岁毕业于威尼斯大学建筑学院,曾参与勒·柯布西耶工作室项目,亦曾与路易·康合作,深受现代主义大师言传身教之影响。自1970年创立事务所以来,马里奥·博塔作品无数,遍及欧、亚、美三洲,既因现代形制广获应和,亦借地区传统深意独藏。

在世界知名建筑师中,博塔属于颇为高产的那类。在他五十余年的设计生涯中,他的项目多达700多个,涵盖了建筑、景观、室内、产品、装置、舞美等等。

近些年来,博塔逐渐走出欧美,越来越多的亚洲地区可以见到他的作品。譬如位于首尔的LEEUM三星美术馆,上海衡山路十二号酒店,北京的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新校区,南昌有一座关于陶瓷的美术馆,银川有一座清真寺和酒店等等。

来自提契诺的瑞士南方建筑代表

穿梭在提契诺的时候,来自瑞士海外形象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伊瓦娜会不时向我们指着或近或远的某栋建筑,说那就是博塔的设计。在博塔的家乡,坐落着他大大小小的作品,有出名的,也有不出名的。而且他的建筑事务所就设在自己的家乡——提契诺州门德里西奥大区的卢加诺市。当我们问他,你为什么选择把事务所开设在自己家乡,博塔的回答很干脆:“我就出生在这里,我没有选择,只是回到我出生的地方,就这么简单”。

马里奥·博塔:所有建筑师都从别人作品中吸取营养

博塔建筑事务所

对于瑞士建筑来说,提契诺之于博塔还具有建筑史学上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是提契诺建筑师们登上国际舞台的时期,而马里奥·博塔是其中最负盛名的其中一位。博塔与奥瑞利奥·加尔菲迪、卢瑞·斯诺兹等当地建筑师被称为“提契诺学派”。在建筑批评领域,“提契诺学派”的建筑总是体现出对于活力的高度肯定,表达了建筑领域的乐观主义,这正与城市里的喧嚣和混乱相呼应。

建筑师朱竞翔在一篇简述瑞士建筑的文章里谈到,瑞士建筑的主流表述很大程度上为德语区建筑所界定,也因此,以博塔为代表的南部意大利语区的“提契诺学派”则显得位置独特,带有某种从边缘突围的意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博塔也是当前瑞士提契诺地区主推的一位建筑师。“南方也总得有一位代表”,参访时,我们几位专门从事建筑类媒体的老师说。

最关注中国年轻建筑师的作品

来到博塔的建筑事务所时,接待我们的助理宝拉女士告诉我们说博塔正忙着和工作人员商谈工作事宜。尽管在1月的中瑞建筑对话论坛上,我已经见过这位久负盛名的建筑师,但是来到他的日常工作环境,才真正见到博塔工作的状态。工作中的博塔给我的印象就是他的忙碌与激情,让我想到在一篇访谈中,他讲到1969年在威尼斯,他最后一次见到老师路易斯·康,康小声在他耳边说道,要成为一个好的建筑师,你就得不断地工作、工作、工作……

当他终于忙完手头的急事,博塔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出生、成长在意大利语区,早年在威尼斯受教育的经历,都让博塔言谈举止表现出鲜明的意大利地中海式的激情和个性。比如当他遇到他不喜欢的问题时,他就会断然地拒绝,而当他滔滔不绝用母语意大利语和你说话,并伴随着丰富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时,你会想到是的,印象中的意大利人就是这样的。

在被问到在设计欧洲以外的作品时,他如何将自己的设计理念与当地文化传统、环境相协调的时候,博塔回答说:“最主要的宗旨是为这座城市设计的,必须要有这个城市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因为这个是博塔的作品,就设计成我要的东西。”

而在被问到在中国做建筑有没有什么特别需要考虑的因素时,博塔谈到在中国工作必须要学会根据当地施工技术水平来调整设计方案。比如在大部分情况下使用混凝土来做建筑往往更容易。这里的施工方对柱子、圆球都很懂行,但是对于用钢筋混凝土来塑造不规则形状体就比较缺乏经验。尽管中国并没有像西方世界那样经历先锋实验浪潮,但是整个建筑行业基本上跟全世界都差不多,迅速跟着潮流而演化着。“最大的区别是中国人比较过度考虑这栋楼的商业用途,但我觉得我是为这个城市设计的。我带过去的是欧洲的风格,但我非常注重和当地的人的合作。”

博塔还以他设计的清华大学美术馆为例进行了说明:“这个博物馆不是独立的,是和整个大学校区连在一起的。不光是陈列作品、展览的部分,而且是学生们可以一起聚会学习的部分。如果你们有时间的话,可以去清华看一下这个作品。”

有一个问题是在场的记者们都很感兴趣的,就是博塔如何理解自己的作品与瑞士文化或他的故乡提契诺以及他的成长经历间的关系。对此,博塔没有给出完全的答案,只是含糊地笑着回答说:“对我来说,童年成长过程中应该有一些影响,但我也很难具体说清楚这种影响到底是什么。而且也没有说有一个人对我有特别大的影响,所有的建筑师都是一样,都是从人家的作品中吸取营养,但是每个建筑师都是唯一的独立的,都有自己的风格。”

但博塔也承认,他在威尼斯跟随柯布西耶、路易斯·康学习的时候,确实受到他们的影响。“他们所有的作品已经影响我五十多年了”。

在博塔的秘书送给我们的资料里,有一篇博塔自己撰写的关于他设计的代表作之一“石头之花”餐厅的阐述,从这篇文章里或许能瞥见一丝他的成长和记忆与他的作品间的微妙关联。这座餐厅位于瑞士和意大利边界之间的杰内罗索山山顶,全名叫Monte Generoso餐厅,之所以被称作“石头之花”是因为其外形就像一朵绽放的石头花。在这篇文章里,博塔写道,登上山顶仰望无垠的天空是人类永恒的欲望,而当他有机会在这座山上设计一个餐厅的时候,这种欲望变得愈发真切。“这座山让我想起我的青春时代:在夏天夜里,我和朋友们会在杰内罗索远足露营,太阳升起时我们会爬到山顶,感受冉冉升起的太阳的宏伟景象”。

马里奥·博塔:所有建筑师都从别人作品中吸取营养

“石头之花”餐厅

马里奥·博塔:所有建筑师都从别人作品中吸取营养

“石头之花”餐厅草图手稿

让人惊喜的是,博塔对中国建筑师的评价很高,他说在全世界的建筑界里,他最关注中国年轻建筑师的作品,觉得他们特别厉害。为了进一步求证他是不是因为面对一群中国记者而故意说好话或开玩笑,我们还问他具体对哪位中国建筑师印象深刻。博塔说在今年年初在北京参加中瑞建筑对话的时候,建筑师王辉让他印象深刻。“我觉得他比我更厉害。实际上在北京,已经有非常强的建筑师了。”

不授课的建筑学教授

从博塔的建筑事务所出来步行约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这所建筑学院属于提契诺大学,创建于1996年,博塔是该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他还亲自设计了校园内部的建筑师剧场。

马里奥·博塔:所有建筑师都从别人作品中吸取营养

建筑师剧场内部

据带领我们参观的一位教授介绍,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艺术设计工作室与技术科学课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探索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研究历史、哲学、社会学等相关议题。这所学院授课语言为意大利语,英语为第二工作语言。这所学院招收建筑学研究生,但录取数量极为有限,每年全球范围只录取25人。

在这次行程中,我们遇到一位韩裔建筑设计师。巧的是,他早年就毕业于这所建筑学院。他在韩国出生长大,如今已经在瑞士定居二十多年。他向我讲起他因缘际会进到这所建筑学院的“疯狂”经历。

“哦,那是一个非常长而且疯狂的故事。我在韩国的时候,中学成绩很差,以我的成绩肯定考不上韩国的大学。然后高中一毕业,我就当了背包客,跑到日本旅行,那时我对艺术特别感兴趣。然后等我到了日本,我发现日本的很多搞艺术的都是欧美留学回来的,那我想,为什么我不直接去欧美呢?就这样我去了欧洲。先是到了意大利。等我到了意大利,在书店我发现,有一整排博塔的书,我身边也有很多人都在讲起这个人的名字。我就觉得这个人很厉害,他们说博塔刚在门德里西奥办了一个大学,我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去了这个学校。我到了那儿才知道,那是一所建筑学校。第一年,我也不会意大利语,上课基本都是懵圈的。”

尽管有很多毕业生会被外界说成是博塔的学生,但据博塔自己说,虽然他创建了这所建筑学院,但他平时并不亲自在那里授课。而在被问到他希望通过这所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建筑人才时,博塔说:“我希望发挥他们自己具有的潜力,当他们需要我给出一些指导,我会给出一些建议,但我不会特别刻意去培养成像我这样的人,我认为每个建筑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这一点特别重要,特别是在设计和艺术界。”

大师的风格都是统一的

在提契诺州的门德里西奥大区,我们参观了博塔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莫尔比奥中学,这所学校建于1977年。这所中学在建筑史学界被称为粗野主义的代表建筑,也是提契诺学派崛起时的早期代表作。

负责接待我们的该校老师专门向我们介绍了这所中学的三宝。一宝是外墙的蓝色。“上第一层颜色的时候,博塔来工地巡视,来看的时候,他说这个颜色你千万不要改,这个就是我想要的颜色,所以这个墙就留下了只上第一层颜色的效果。”外部抢眼的蓝色与粗犷的灰墙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完美的互动。

马里奥·博塔:所有建筑师都从别人作品中吸取营养

莫尔比奥中学外观

第二宝是教学楼内部的透视效果。陪同参观的建筑人士对我说,建筑师们都喜欢玩这种透视。

马里奥·博塔:所有建筑师都从别人作品中吸取营养

莫尔比奥中学内部的透视效果

第三宝是顶楼天花板的采光系统,可以开也可以关,开的时候就可以直接采日光。我们还看到顶楼天花板的通风系统采用了蜂巢状的设计,这种设计在博塔其它作品里也可以见到,比如位于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的建筑师剧场也采用了这种通风设计。“大师嘛,风格都是统一的。”建筑专业的小伙伴说。

在参观博塔的作品的途中,我们发现他作品在其它元素方面的共同之处。比如圆形主题。由他设计的位于建筑学院里的“建筑师剧场”外观就是圆形。而与之类似,他更有名的作品诸如西雅尼大街住宅办公综合楼、艾维大教堂等都采用了圆形建筑。当然,圆形要素也绝非博塔的个人标签,实际上,圆形在建筑中的运用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古罗马时代。按照建筑史家们的说法,自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开始注重精神需求,千篇一律的方盒子不再成为时尚。博塔喜欢在一个限定的长方形广场加入带有横线的半环形或圆筒体,以此强调“返回原点”,这是作品中他常见的纪念性对称构图手法的主题表达。


上一篇:“色域”,一条永恒变化的色光带
下一篇:诗文是书法的灵魂——李远东的书法艺术作品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